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为何重视头发

(2014-04-22 15:46:07)
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

李治亚

文化

明清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明清卷

中国人为何重视头发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头发,据说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

而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头发在一个阶段成为生命的象征。古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里的发肤,自然包括头发。清朝以前,中国人都是蓄发的。那时人的一生只剃一次头发。是在出生百日前后选一吉日,将胎发剃掉,之后至死不再剃发。至于剪发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做的事情,如出家为僧尼。那时去掉头发也是一种刑罚的方式。古代有一种“髡刑”,就是剃去头发的刑罚。三国时那位赫赫有名的曹丞相为了宏图霸业,南征宛城,马儿受到惊吓,踩踏了庄稼,居然要抹脖子自杀,后来谋士郭嘉建议不如削去头发代首,因为发不伤至尊,从此曹操军纪整肃。

明末清初,清人推广剃发令,号召全体清朝人都留满族人的发型,就是把四周的头发都剃光,只留中间一点点,然后梳一根大辫子。这是什么含义呢?其实这就代表著清朝人的一种志向,叫做“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也即是把四周的敌人全都打败,雄霸中原。不过这样在全国推广遭到汉族人的抵制。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当时头发的完结,就是生命的丧失。保留住头发,就意味着丢失了生命。而敢于反抗拒不合作的,大约就是死翘翘的下场,江南一直流传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传说,死的人白骨皑皑,让人触目惊心。

其实说到底,头发有时能显示出一个人高尚的气节。明朝末年,钱谦益相应清朝的号召,居然留着新式头型,拜迎多铎,于是不少人骂他为汉奸,即使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对钱谦益很不看好,硬是把他编入逆臣传,并赐给他一首诗:“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更让人不齿的是,后来他被人指责大节有亏时,竟然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把责任全推给了小老婆:“我本欲殉国,奈小妾不与可?”无怪乎连三百年后的大学者陈寅恪都看不过去了,竟然在晚年双目失明后,还不辞辛苦,专门写了4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为她辩护,痛斥钱谦益。

当然有时候头发还是情意的象征,的确一个人一头青丝再加上俏丽的脸庞,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好感,据说杨贵妃被唐玄宗第二次赶出宫时,为了表示悔改,剪下了一缕青丝,送给唐玄宗做纪念,感动了丈夫,使夫妇的感情得到了升华。电视剧中小龙女那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也曾让人抓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看那个杨过不就是如此痴心不改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