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要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李治亚文化秦汉 |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秦汉卷 |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一直纳闷,这样的人为何能看上小混混刘邦。要知道二人可没有交集呀。一,二人出身不同。刘邦是地痞无赖,自己并没有很好的家境,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张良是韩国贵族,家大业大,从小读了大量的书籍,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二,二人品味不同。刘邦吃饭不给饭钱,整天蹭吃蹭喝,又喜欢和一群无赖在一起夸夸其谈;张良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人品很端正。
那么刘邦什么样的品德让张良一见倾心,就是张良为何对刘邦敬佩的五体投地,甘愿受其驱使呢?
其一,刘邦很聪明。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张良也曾对别人讲过《太公兵法》,但别人根本不理解。“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这一点让张良大为佩服,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一个悟性很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待宰羔羊。
其二,刘邦很接地气。刘邦出身贫贱,了解老百姓的需要,知道老百姓痛恨什么样的贪官污吏。因此自己带队伍干革命的时候,要求士兵“秋毫不犯”。这和残暴的出身贵族阶层的项羽不同。
其三,刘邦有大气魄。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虽然没有机会和信陵君结交,但是听说过信陵君的许多故事,因此一直按照信陵君的标准要求自己。
其四,刘邦有担当。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还有好多没走的,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这些跟着他的,后来都成为自己手下的重要将领。
其五,刘邦很会用人。刘邦这个人不过是泗水亭长,职务卑微,但是很多识文断字的人比如萧何曹参等人都愿意跟着他混。吕公是当地的首富,又善于察人面相,结果对刘邦赞不绝口,以为是大富贵的人,并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当时刘邦已经三十多岁,且穷的叮当响,没有丝毫的彩礼,标准的屌丝。
其六,张良为了报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年张良痛恨秦始皇灭掉韩国,曾亲自找人刺杀秦始皇,没有效果。便下定决心寻找能够取代大秦王朝的英主。经过长期的观察,最终看中了刘邦。后来刘邦果然不同凡响,不仅从谏如流虚怀若谷,而且能顺应时代潮流,最后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下,一路上凯歌高奏,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