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林王戎的另类聪明之处

(2013-12-30 16:18:35)
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

李治亚

文化

三国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三国卷


竹林王戎的另类聪明之处

   “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行走于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的七个行为旷达之人,他们或奇装异服,或纵酒赋诗,或畅谈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比如那个王戎就是如此,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以受到阮籍赏识而成名的,阮籍曾给与王戎很高的评价,说他“清尙”。《晋书·王戎传》中载:阮籍预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后出,谓浑曰:‘濬冲清尙,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能得到阮籍这样高的评价,可见,幼时的王戎的确异于常人。所谓“清尙”,也就是王隐《晋书》中所说的“清明晓悟”说他神情清朗,或者就其明亮的眼神而言的。史载王戎幼年聪明伶俐,神彩秀美。能视日而目不眩,裴楷见了他仔细审视一番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槛笼中怒吼震地,众人都奔走退避,他却站着不动,神色如常。魏明帝在阁上看到后,称赞王戎是奇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孩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大意是讲王戎的聪明,小小年纪,看见道边李树结了许多果子压弯了树枝而不为所动,并经过“树在道边而多子”的推理得出“此必苦李”这确实的结论来。

   尽管有如此美誉,不过晋书也有这样的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大意是家里有好品种的李树,常卖李果,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这就是另类的王戎,尽管很聪明,但他仍然表现得很粗俗,在别的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情况下,这位先生却不遗余力的挣外快,不仅如此,保密技术还做得比较好,居然把果核挖去,防止别人做手脚。又很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天下人都说这是他的不治之症。女儿出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回娘家时王戎很不高兴,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结婚后又把这件单衣要回来。史载:司徒王戎既富且贵,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诃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就是说他为人好兴财利,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货物,聚钱财,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常嫌不足。

   可见王戎果然如此,不仅没有其他竹林文人那样的风流倜傥,而且还和一般的市井之徒差不多,多的就是比其他无知小人更多一点赚钱的方法。这不是王戎胸无大志的体现,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使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