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劭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曾因品评曹操而名扬天下,只是在当时许劭其实搞得很酷,一般人他都看不上,也是一个名嘴,比现代的崔永元、水均益还要有名气。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小的时候就很有名气,而且喜欢推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众人所赏识。召陵谢子微,有很远的见识,看见了许劭,惊为天人,说:此则希世出众之伟人也。这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确,从那时起,许劭就努力的发现人才,他们许家本来就树大根深,朝廷上也有高官。许劭和自己的兄长许靖、好朋友郭太郭林宗弄了一个发布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推荐一个人物,即每个月的初一,当时称为月旦评。始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叔才乡闾之间,擢郭子瑜鞍马之吏,援杨孝祖,举和阳士。兹六贤者,皆当世之令懿也。其余中流之士,或举之于淹滞,或显之于童齿,莫不赖劭顾叹之荣。凡所拔育,显成为今德者,不可殚记。其探摘伪行,抑损虚名,则周之单襄,无以尚也……
许劭善于观察,明察秋毫,鬻帻”者,“牧竖”、“屠沽”、“邮置之役”这些在当时都是地位比较低的人,可是许劭却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推到相应的位置上,以致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把他和郭太相比。不过许劭重视一个人的声誉、品行,而郭太比较随和,因此二人还是有区别的。
许劭的月旦评搞得有声有色,曹操当时是个不太出众的毛小子,而且想在官面上混。乔玄就对他说,一定要许劭帮你说句话。曹操就去拜访许劭,可是许劭压根没那曹操当根葱。曹操无奈,最后不知怎么的,懂了什么脑筋,让许劭彻底说了句很有名气的话: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这句话,大喜而去。
许劭很有名气,曾经被推荐做汝南郡的功曹,当时的太守姓徐,很尊敬他,府里面的人听说许劭前来做官,没有一个不改变自己拖沓的坏毛病。汝南郡的袁绍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四世三公之后,做过濮阳的县令,回家的时候,仆人甚多,衣服华贵,听说许劭在这里,就说我这样兴师动众的让许子将见到恐怕不好吧。于是自己决定要低调一点,只弄了一辆车回了家。
许劭曾经到过颍川,那里有很多享誉全国的大人物,比如陈实,与子纪、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许劭与人论议,只是不等候陈实;陈蕃也很了不起,妻子去世了,很多人都去慰问,只有许劭不去。别人问原因,许劭说: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太丘就是陈实,仲举就是陈蕃。大意是陈实这个人路子宽,路子宽难以照顾到每个人;陈蕃这个人性格很冷峻,冷峻的人很难交好,因此无不愿意去拜访他们。许劭不因为对方是名流就低三下四的委屈自己。
许劭不喜欢荣华富贵,一心求静。许劭的堂兄许相、许相的父亲许训、许训的父亲许敬当时并称三公,但是许相曾向宦官低头谄媚,许劭内心里看不起,尽管他们都曾推荐许劭前来做官,可是许劭总拂袖而去。
许劭的名气引起朝廷的震动,司空杨彪要去选拔德艺双馨的人物,别人就说非许劭不可。只是许劭看到朝廷腐败,没有去。有人劝许劭可以做官,许劭说:小人当政,汉朝天下将乱,我想到淮河流域避难。来保全自己的家人。于是来到扬州,徐州刺史陶谦听说许劭来了,自然很高兴,给他弄了好大的排场,可是许劭更加不安,他对自己手下人说:陶谦这个人我知道,他只是仰慕我的好名声,而内心里并不喜欢我,表面上对我很好,可是骨子里却不尊重我。于是去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果然陶谦在他走之后就去搜查他的寓所。等到孙策攻占江南的时候,许劭和刘繇在逃奔豫章的路上身染重病去世,当时才四十六岁。
江湖客曰:许劭天下之英才,可惜眼界过高,虽然有赏鉴别人的好名声,可是到底没有作出太大的功业,既不能扫清佞臣,又不能助忠臣一臂之力,在那个时代,只能默默的发发牢骚,虽然说也是清高之举,可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呀。在历史的长河里,高洁的许劭不会攀龙附凤,尽管才华盖世,名满天下,也是满眼寂寞,抱膝长叹,而且各地的军阀都非真心对待他,只是把他当成向上攀爬的梯子,可怜的许劭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