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是人们最喜欢花销的一种项目。虽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是现在不实行这一个。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一旦去理发部修修面,光光脸,整理一下头发,立刻容光焕发。不过正月里似乎除外,因为民俗上说: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纵使大家都不相信,可是老祖辈流传下来的,似乎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种规矩。
不去理发,到街上转转也很有意思。今天是大年初三,看看街上几个理发铺对联顿时大开眼界:“吹吹烫烫花容月貌添魅力;剃剃刮刮顶光皮亮长精神”这是新潮的;“就我生春色,为君修美容”这里面很有诗歌的韵味,大概是称赞自己技艺精良;喜欢这一副“搔首进门,对镜方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举足出店,顾景亦晓妙手复还人少年青春”
真有点恍然如梦的感觉。不过最牛的对联还是这两句:“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据说这是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的作品,气势宏大,口气惊人,不过这样一来,谁还敢前来理发。看看这一副理发似乎还与爱情有关:仰天一啸、男儿从来重颜面;系情两好、女子曾经凭青丝。
仔细想想,你看,一近十二月,理发馆的生意火爆,不仅价格贵,而且队伍还老长。甚至腊月二十九、年三十,还都有去理发的,或者烫,或者染,不过一到夜里凌晨,也就是大年初一,这种局面便被打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做,咱也不能免俗。
据说这里有个典故:大概是明朝末年,满清王朝清廷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金钱鼠尾)。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当时的满清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清人有所收敛。然而随着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满人硕德预亲王多铎作为先锋挥军南下,遭到南明军民的顽强抵抗,后来,为了剃发的问题,很多的故明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江南、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以及一带,人们于每年的正月,特意让自己的头发“任之短长”,以纪念故明王朝的灭亡,“有《黍离》之悲也”!可见当时老百姓在正月里留起长头发,为的是纪念自己的祖国,叫“思旧”。后来时间长了,为了保留这种传统,便故意制造了这种传说“思舅舅”。事实上这和正月十五打灯笼一样,打灯笼是为了“照旧”,也是为了纪念过去,可见那时节民族的东西在老百姓眼里早已树大根深。
如今我们早已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族人民都在辛勤的劳动,共同美化我们的国家。不过历史上流传下的民俗,有的我们还是不愿意去改变,多留一些民族性的东西,慢慢的让后人记住那些曾经的过去,让人明白那些曾有的不快和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