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心目中的杨家将

中国人喜爱和平,但是从来不惧怕战争。在老百姓的意识里,谁如果制造事端,侵犯祖国,历来要受到严惩。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人觉得女人和男人一样照样可以为国杀敌,甚至马革裹尸无怨无悔。
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里,老百姓形成了很普通的概念,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国家精神,什么是救民于水火,看看口耳相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在于此。
在老百姓的世界里,杨家将就是为国杀敌的世代忠良,每当边疆危机,每当朝廷需要,不管自己家遇到多大困难,杨家将总是在第一时间里挺身而出。上报国家,下救黎民,的确让人敬佩不已。
杨家将的故事有以下几代人组成:
第一代,杨继业、佘赛花
当年杨继业也曾是勇武非凡的年轻后生,文韬武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大家瞩目的对象。山寨王之女佘赛花与要去通州比武的杨继业不打不相识,并且互生爱慕之情。最后二人私定终身结为连理。后来杨继业保北汉,夫妻二人共御大辽。佘赛花刀马娴熟,才智不在杨继业之下。为北汉立下大功,不久又辅佐了宋朝赵匡胤,抵御辽国。
第二代,佘赛花、杨六郎
金沙滩双龙会,杨家将出征御辽。杨继业带着自己的儿子上阵,因为形势危急,让大儿子扮成了宋朝天子的模样,二儿子扮成了八贤王的模样,与敌人周旋,没想到此次战役,由于奸人所害,演义上说潘仁美嫉贤妒能,使得杨家将功败垂成。最终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八郎流落北国、五郎当家做了和尚,七郎被潘仁美射死,只有杨六郎一人跑回来。
佘赛花忧国忧民,尽管义愤填膺,可是眼见外敌压境,依然不顾个人之恩怨,舍生忘死支持儿子上边疆平叛。从此杨六郎的名声在边关颇为响亮。
第三代,佘赛花、穆桂英、杨宗保
穆桂英是穆柯寨匪首穆羽的女儿,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大破天门阵,被封为浑天侯。后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亲挂先锋印,连破强敌,为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后因亲自深入险境探查敌情,一时大意中了敌人的埋伏,身负重伤,最终遇害阵亡,为国壮烈捐躯。
第四代,杨文广、杨金花
小说里杨文广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武艺超群,继续弘扬爱国报国的传统,在边关抵御外族入侵。
故事的真伪:
小说戏曲里大多数的杨家将的故事是假的,比如杨宗保和穆桂英的故事历史上就没有记载。不过杨继业和佘赛花、杨六郎、杨文广的故事大部分属实,另外杨继业父子号称杨无敌,当时名将,杨六郎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文广曾是范仲淹手下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宋英宗称赞他: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将其擢升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这是京师禁军侍卫司步骑兵的指挥官,领兵超过一万人,后来,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车砣是老百姓,对于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对于抗击外族入侵的杨家将,老百姓从来都有忘记,他们把他编成戏、编成歌曲,演绎成小说,来传唱,希望张扬起爱国报国的一面大旗。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食粮,必将一代又一代的继续传诵,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