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前后,春雨总是漫天的撕扯,像路人的眼泪,渐渐迷住了自己的视线。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而寒食节却来源于一段动人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颠沛流离,到处漂泊。十九年以后回到晋国,掌管了晋国的天下。当然无论是谁,都不忘记昔日帮助自己的功臣。晋文公也是这样,大加封赏。不料却漏掉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物,他曾经在晋文公没有吃的时候,剜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前来孝敬。因此,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请,哪知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早已远走高飞。据说躲藏到绵山隐居。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出来。大火三天三夜,还是不见介子推母子的下落。最后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相抱的身影,并且有介子推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心内大恸,于是下令封绵山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遂成为寒食节。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不禁想起唐人韩翃在寒食节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多么生动的画面,青春的旋律弥漫了整个京城,到处是飞扬的花瓣,寒食节那一天东风轻吹柳树低斜。傍晚的时候,皇家里传来谕旨,寥寥青烟从五侯府冉冉升起。
寒食节是诗歌的海洋,因为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去处,所谓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河水潺潺,渔歌荡漾。春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真的是好水好山看不足,清风拂面,美不胜收。这种情景连正襟危坐的理学大师程颢也不近春心荡漾起来,他说: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因为踏青,自然也是男女幽会的乐园。古时候,女孩子被束缚的较死,恰在这一天,可以出外逛逛,或者荡荡秋千,或者欣赏那无边的春景。有人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婉约生动,晓畅如话。西楼禁烟,绿杨晴天道。游人如织,女郎娇俏,春衫轻薄,春意盎然。
自然清明更是寄托哀思的节日,一杯酒,一卷纸钱,一缕轻烟,一点思念,慢慢升腾。据说第一个祭奠死去的人就是晋文公,来到介山,纪念介子推。当然受到晋文公的影响,这一天陆续成为祭祖扫墓的日子。想起很多古人的诗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还有这几句: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据说是现代诗人刘周的句子,很能催人泪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细雨飘飞,也想起仙逝的爷爷奶奶,料想他们此刻正在千里之外,庇护着自己的子孙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