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伟大的胡适母亲


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李治亚校园文化 |
分类: 江湖教学随笔卷二 |
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不过又有过并不普通的经历。说她平凡,她像旧中国所有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说她不普通,她的身世有点可怜,她是个寡妇,一直含辛茹苦,把胡适养大成人。
胡适先生的母亲名叫冯顺弟,但看名字我们就知道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顺弟,父母自然希望他们再顺顺当当的有个男孩。冯顺弟是胡适父亲的继室,当时她的年龄极小,年仅十九岁的时候,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胡传是清末的贡生,那时他已经有三子三女,不过妻子早已过世。
冯顺弟新婚时,曾跟随丈夫在任上,可是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此时冯顺弟年仅二十三岁,儿子胡适也仅有三四岁。不过冯顺弟尽管是农村妇女,却有过人之处。
其一,学费搞特殊:胡适的母亲很聪明,在学费上也格外肯下功夫。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二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
其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来像冯顺弟这样的青年守寡的女人应该很溺爱孩子,可是冯顺弟不是,她总是早早就叫醒了孩子。这正如胡适自己所说: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其三,为儿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母亲冯顺弟眼里,年龄很大的丈夫胡传是一个完人,尽管没给自己带来几天的幸福生活,可是仅有的那三四年,都是美好的回忆。她没有丝毫的埋怨,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这让胡适很小的时候,就有学习的动力。
其四,很注重教育孩子的办法,她从不在人前批评孩子,给孩子总是留足面子,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要孩子自我去反省。胡适回忆说: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其五,严格教育中也有浓浓的关爱。一次冯顺弟因为胡适说话不恰当,处罚了儿子。儿子的眼哭肿了,于是母亲听说用舌头能舔好眼病,便“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其六,稳妥的处理大哥事件。胡适的大哥是个败家爷们,吸鸦片烟、又赌钱,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还好他的二哥在外经商。不过管理家庭是个麻烦事,尤其是年轻的后娘,每到年关时,胡适的母亲就头疼,但是她处理起来很有办法,书上说: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第七,对待自己的儿媳,处理起来井井有条。这两个女人,一个无能而不懂事,一个能干而气量小,碰到继母,她们总是喜欢撂脸子,而母亲的做法不过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给她们生气的时间,有时实在没辙,就哭,哭自己的丈夫。
第八,不愿意受别人的侮辱。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尤其是年轻寡妇,以致当时有人总爱嚼舌头,此时冯顺弟总喜欢找一个明白理论,并且后来那个说疯话的人前来赔礼道歉。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胡适也不例外,在绩溪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悉心栽培下,小小的胡适志向高远,十四岁就离家闯荡,从而成就了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名的胡适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总是感到无比的崇敬与愧疚,她的确是中国普通妇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