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乔知之本是同州冯翊(今陕西渭南大荔县)人,在唐代只不过是一个三流的诗人,所以他的名声并不为众人所知。据有关资料记载,说他工于诗文,在唐高宗、武后朝时期,其文名颇著。当然其影响力和李白杜甫那样的没法比,即使与王维孟浩然那样的诗人相比也格外逊色。不过常言说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乔知之在那个时代也曾经是个名人。
乔知之父亲乔师望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好友,曾经为驸马都尉,官至同州刺史。也算是官宦之家。乔知之有两个弟弟,分别是乔侃和乔备。在当时兄弟三人均以文词知名,乔知之尤称俊才,兄弟三人的诗作也都被收录于《全唐诗》。
唐朝人尚武意识浓厚,一大批读书人纷纷效力沙场,打算用刀枪来博取自己的富贵。就像杨炯所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李贺也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基于这种思想,乔知之也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何况名门之后,父亲又是大唐朝的同州刺史。便在武则天垂拱二年春,公元686年春,乔知之以代理侍御史的身份监军,随从左豹韬卫将军刘敬讨伐仆固叛乱。一时间说不尽战场辛苦。这次北征,春天出师,五月份才赶到前线。由于当时漠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牛羊大批死亡,叛军地区的少数民族百姓纷纷归降,于是叛军很快被击溃,首领也被杀,剩下的小股残兵败将,流窜而逃,战争不到一个月就基本结束了。乔知之就此留守边关三年多,直到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才被召回京师,授予左司郎中一职。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左司郎中(从五品),虽然是尚书省的低职官员,但唐代分三省六部,尚书省是主管行政的,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乔知之的资历,也相当不错了。
战争结束以后,乔知之回到京城后,自己自以为有点小功劳,便可以稍微风花雪月一把。便在家里蓄养了一个歌妓名唤窈娘,不仅长的天生丽质,而且色艺俱绝,能歌善舞,性格温柔,善解人意。乔知之对窈娘宠爱有加,百般呵护。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水乳交融,恩爱之情在当时传为美谈。可惜,乔知之未免有些得意忘形,因为当时的习俗,窈娘身份特殊,既不是正妻,也不是侍妾,尽管两个人很恩爱,关系也只能仅此而已。但是乔知之很爱她,便经常让她到处兜风。出入各种公共场合,来显示自己风雅情趣。“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从此,窈娘的美貌不胫而走。
不料,窈娘的美貌让一个混世魔王格外垂涎不已。那一个人就是至高无上的则天大帝侄子,名叫武承嗣。当时他身居高位封为魏王,喜爱其美眉来,常常不择手段,看到色艺俱佳的女子更是夺之而后快。他一见到窈娘,便忍不住春心荡漾,于是设计将窈娘骗入府中,占为己有。恋人被夺,如胶似漆的乔知之,面对权大势大又是武则天的亲侄子的武承嗣毫无办法,只能心痛欲绝,流泪不止,每日里借酒浇愁,身心俱疲,不久就病倒了。躺在病床上的乔知之想到了自己与窈娘的现状,简直是当年西晋富豪石崇与其爱姬绿珠悲惨故事的翻版,那个绿珠因为司马伦手下狗头军师孙秀的霸占,结果落了个跳楼身亡,石崇全家被杀的千古悲剧,不由得潸然泪下。触景伤情,悲愤之下,乔知之在一块素绢上挥笔写下了他在大唐诗坛唯一的名篇《绿珠篇》一诗: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昔日可怜君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未曾关,好将歌舞借人看。富贵英雄非分理,骄奢势力横相干。别君此去终不忍,徒劳掩泪伤红粉。百年别离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写完以后,乔知之花重金买通了武承嗣府上的下人,设法传送给窈娘。窈娘读了素绢上乔知之的这首七言长诗,肝肠寸断,泪如雨下。她更明白乔知之的心意,决心以死相随,绝不做别人的玩物。从此绝食,不进粒米。三日后,夜深人静时分,窈娘把乔知之的那首诗系在裙带上,投井自尽了。可叹情谊深厚的乔知之不知所为何由,既然倾心相爱,何不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害了卿卿性命。窈娘死后,恼羞成怒的武承嗣派人打捞出窈娘的尸体,发现了裙带上乔知之的那首诗,更是火冒三丈,接着教唆他人罗织乔知之的罪名,先把乔知之下了狱,第二年就把他杀害了。当年读红楼梦时,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总是痛恨薛蟠夺走英莲、打死冯渊后的扬长而去,比之明目张胆、任意胡为、无恶不作的武承嗣薛蟠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可惜就是这样的流氓似的混蛋,竟然一心一意做起了皇帝梦,百般讨好武则天,想让武则天立他为“太子”,奈何众叛亲离,人神共愤,终于不了了之。
可惜,初唐三流诗人乔知之,为了自己的爱人和一首《绿珠篇》,不幸遇到当时大流氓武承嗣,三流诗人只有挨宰的份,以致身首异处。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武承嗣的名声如粪土一样越来越臭,而乔知之和窈娘的故事让人越读越感佩他们的至死不渝。
江湖道:莫笑书生两袖风,万里江山画图中。描尽红颜生花笔,千古缠绵随处生。纵然金钱买富贵,须知名利一场空。武家恶棍今谁见,让人笑谈骂无穷。劝人莫做亏心事,得放行处需放行。尔曹身与名俱灭,绿珠诗唱天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