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三国之73其貌不扬的王粲

(2010-07-18 14:29:58)
标签:

江湖

三国

文化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三国卷
品三国之其貌不扬的王粲
 
王粲字仲宣,是个其貌不扬的人。瘦小的个子,出生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名门之后,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所以年少的王粲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十七岁时,司徒王允招募有才能的人,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羽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是个不识真人的家伙,看王粲又体弱通脱,认为材质平平,竟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
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言辞明辨。精于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礼仪,尤为熟悉。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隐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接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就是入了黄老一途。王粲颇得曹操信任,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是唯一的封侯者。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生前诗赋往还,死后曹丕临丧亲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谓"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可见其交情之一斑。
王粲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是有关"人伦之首、大教之本"(《荆州文学记·官志》)的一项事业。在创作上,他的成就在邺下文人中是比较出色的。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同他的生活道路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标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氏。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怨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着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立功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王粲诗今存23首,包括四言、五言两种体裁。四言诗主要作于前期,有《赠士孙文始》、《思亲诗》等,多抒发其悲愁忧苦的情怀。五言诗数量较多,成就也更高,代表作有《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七哀诗》作于前期,其中第一首是诗人自关中避乱荆州途中所作。它以亲身体验的事实为题材,具体描写了汉末战乱给国家、给广大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等句,真实地概括了这场时代的惨剧,其中关于饥妇弃子的描写,更是传达了当时社会的凄楚气氛。此诗的写作时间早于曹操《蒿里行》 5年,是最早反映汉末战乱的优秀诗篇。《从军诗》作于后期,其一写西征关右,二、三、四、五皆写东征孙权,诗中提出"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进取心。总的来说,王粲的诗歌以抒情见长,故有人评论说他"情胜"(刘熙载《艺概》),同时辞采也比较秀美,刘勰将他与曹植同列,说"兼善则子建、仲宣"(《《文心雕龙》·明诗》)。
 王粲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自从加入了曹操的阵营,谈吐间雄姿英发,与曹操的几个孩子相处的都不错。尤其是曹丕,二人更是很有默契。建安23年,王粲突然死去,曹丕心痛不已,他知道王粲生前特别爱听驴叫,他和送葬的众文人说现在他要走了,大家就每人学一学驴叫,以他最喜欢听的声音来送送他吧,说完曹丕就带头学起了驴叫,全体的客人也跟着学起了驴叫,这一时间,各种音色的、各地方言的驴叫声交相辉映,此起彼伏,真是哀情动天,驴声远波啊!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王粲在曹操那里深受曹操父子的器重,可看成是汉末文人的缩影,曹氏父子雅爱词章,喜欢团结一些有成就的文人,自然也得到别人的真心拥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江南雨
后一篇:赠唐人宋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