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研究:另类A股择时法

标签:
上证指数股票 |
分类: 量化分析 |
对于过去13年间的A股上证指数而言,如果我们只选择在11月至次年4月的半年中投资,那么获得的回报则是203.9%;如果只选择在5月到10月的半年中投资,那么获得的回报则是-29.6%。显然,选对正确的半年进行投资,回报可大大提高。
季节性研究,是股票投资分析技术中比较冷门的一门——即使有少数学术界人士也关注到其存在。对投资者而言,季节性研究可以作为股票投资的一种预警,也可以作为一种另类的“择时法”去应用。
不是所有交易月都是一样的
在股市浸润有些年头的资深投资者,对“冬播春收”这句股谚一般都不会陌生。这句股谚的意思就是在A股市场每逢岁末的几个月开始建仓,到春天离场,往往有不错的表现。其实,这句“冬播春收”就是一种季节性操作的思路。无独有偶,在美国股市,也有类似的股谚“Sell
in May and go away(5月离场)”,建议投资者5月开始前就离场,至当年11月才重新入市。
路透社最近发布了一份统计,利用1971年迄今MSCI全球指数进行月回报分析,5月到9月的五个月的确是最糟糕,“春收”放在全球来看都是好主意,至于10月则和11月表现类似,提早一个月“冬播”也不是坏事。
那么A股呢?统计显示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统计1999年5月迄今的13年数据,分别计算13年中每个月回报的几何平均值,便可发现不同月份A股表现的确大不同。
综合来看,每年的2月和4月是最值得投资的年份,不仅平均回报高,而且正回报的几率也大,分别有84.6%和69.2%的几率出现正回报。与之相比,8月、9月和10月则是表现最糟糕的三个月,不仅平均回报均为负值,而且正回报的几率也非常低,仅有46.2%
、38.5%和46.2%。
冬播春收的量化分析
既然A股历史上每个月的表现差距显著,那么冬播春收是否可行呢?
我们将全年分为两个交易时段,5月至10月的6个月和11月到次年4月的6个月。分别统计1999年5月迄今的这两个半年的回报,截至刚刚过去的2012年4月,一共有13年的统计段。而在这13年中,有9年是截至4月的半年回报表现要好于上一年截至10月的半年回报的,仅2000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例外。
在这13年间,如果我们只选择在11月至次年4月的半年中投资,那么获得的回报则是203.9%;如果只选择在5月到10月的半年中投资,那么获得的回报则是-29.6%。显然,选对正确的半年进行投资,回报可大大提高。
冬播春收如何应用
虽然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A股,“冬播春收”看起来都是一个很不错的择时策略,但是这一策略实际应用者却甚少。原因很简单,虽然长期来看“5月离场11月再回”是靠谱的,但是就单独某个年份而言,却可以错的很离谱,比如截至2007年10月的半年间,上证指数上涨55.02%,按照此策略你必须离场颗粒无收;而接下来2007年11月到2008年4月的半年中,按照此策略你必须入市,这意味着承受随后37.98%的重挫。赚钱没份输钱有份,你让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坚持。
正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5月离场11月再回”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来应用。
应用一:作为定投技巧。定期定额买基金,目前已经被许多投资者所接受。传统的定期定额是每个月购买固定数量的基金,比如每月1000元。既然我们知道每个月的历史回报不一样,那么是否可以选择在较低的时候买入呢?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在经历了8、9、10最糟糕的三月之后将全年的定投金额一次性投入。依然以1999年5月迄今的上证指数作为定投对象进行测算,如果按照每月1000元定投,那么截至2012年4月底的定投成本是1886.84点;如果我们选择改为每年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一次性定投12000元,那么截至2012年4月底的定投成本是1803.31点,比传统定投低了4.4%——别忘了,每月1000元暂时不投入股市我们还可以选择放在货币市场基金中生息,这又是额外一笔收入。
应用二:动态平衡。如果我们决定自己的投资组合维持60%股票40%债券的比例,那么理论上应该定期再平衡,抛掉因为上涨而导致比例高于固定比例的品种转买低于固定比例的品种。最常见的动态平衡是每年年末进行。但既然我们知道每年4月是股市最好时间段结束,那么不妨选择在4月底进行一次再平衡,抛掉一些大概率上表现不错的股票仓位增持债券,如此有助于一定程度规避接下来半年股市相对弱势的表现。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股市半年的周期性,在10月末再增加一次动态平衡,在股市经历了最糟糕的三个月后增加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