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然,虽然由头是希望拍《晨报·财经》一板砖,但其实会更多涉及《晨报》以及同类竞争对手《青年报》的整个经济类新闻的报道以及以及版面的架构设置。
因为曾经在《晨报》歹过,所以对其内部的架构还算比较了解,因此本文中就会谈的详细一些。《青年报》虽然在香港的时候仍旧可以看到PDF的完整版(这点比晨报的电子版好太多了),但是因为对其内部架构不甚了解,所以只能泛泛而谈。
整份《晨报》经济类的新闻大致分成三块:《都市·经济》、《晨报财经》、《证券期货》,分别由三个部门负责。虽然从名字上来看, “经济”与“财经”实际上是有重叠的,“财经”本身就是财政与经济的合称,但是从实际内容上来看,《都市·经济》隶属于《都市》系列版面之下,主要涉及的是与读者切身相关的都市新闻,只不过内容与经济沾边而已;《晨报财经》走的是所谓的“大财经”的路线,涉及的是所有偏宏观的财经类新闻,与读者的切身关系不算太大,尤其对于都市报的读者,更多是满足他们一种“知道”的欲望;《证券期货》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其实应该称之为“投资理财”来得更为恰当一些,和所有媒体的类似版面一样,此部分不仅仅是要提供新闻资讯,同时应当提供给读者与投资以及理财相关的建议和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指导性或者说投资建议的直接和可操作性是远远重要过提供的新闻本身的——用夸张一点的说法,如果一份报纸的投资版面能够提供第二天必涨的股票名单,那么即使一条新闻不写,那也是成功中的成功——虽然这不太可能。
与此对比,《青年报》其实也有类似的三大板块,不过与晨报的《都市·经济》对应的类似新闻是放在整个《都市·综合》的版面下,而没有专门的版面;至于《财经》和《证券》也有单独的版面,至于内部的管理架构如何,本人无从知晓,还请方家指导。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拍《晨报·财经》板砖了。从内容来看,毫无疑问所有投资理财的内容都是属于“大财经”范畴的,但是版面和部分决定了在《晨报》的运作中这两种内容必须分开操作。而问题就在于,这个分开的操作应该以什么标准。
毫无疑问,这个标准并不容易得出,因为有太多太多的报道内容的定位比较模糊,要一目了然的区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绝非不可能的事情。就个人看来,“都市经济”无疑应该囊括所有与读者相关的尤其是本市的消费相关的新闻信息,强调服务性;“投资理财 ”应该涉及的是所有个人投资者能够操作的——也就是可以买卖的投资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新闻,强调的是指导性; “财经”则是所有所有宏观的、产业性的内容,强调的是新闻性。以上述的标准来看,《晨报·财经》的问题就很大了。
比如《嘉娜宝宣布暂停申城专柜销售》,作为本地的、与读者消费相关的一则新闻,无疑放在《都市·经济》要好许多— —当然,这也可能是《都市·经济》版面不够的权宜之计,就一点上而言,也就反映出了晨报将“经济”单独列版的一个弊端,当都市类经济新闻过多的时候,不得不扔到关系比较远的“财经”版面上,而不能与同系列的“都市 ”其他版面协调——而这个问题在《青年报》的“都市”系列版面上就不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当然,这个更多是晨报《都市·经济》的问题,而非《晨报·财经》的问题。
但是,以下问题恐怕就是《晨报·财经》自身不能回避的。
比如《炒金门槛降至250余元》,黄金是一种投资产品,而这篇新闻涉及的也是有哪些黄金品种、如何交易、何时交易等操作性的信息,这样的内容无疑放在以 “投资理财”作为核心理念的《证券期货》版面上要合适许多。与上篇内容类似的大量报道充斥在《晨报·财经》的报面上,诸如《理财利率有讲究》、《上证指数触及近68个月谷底》、《部分封闭式基金跑输大盘》、《外汇理财瞄准高端》、《欧元兑美元本月7创新高》这些典型属于投资理财范畴的内容在《晨报·财经》的版面上层出不穷,而就写法来看,也不过是类似《证券期货》那种指导建议性的写法,而缺乏从产业、从宏观角度入手的事业。我不相信《晨报·财经》已经到了无内容可写的地步,在这个经济新闻可以支撑起两份日报的时代,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猜测是可能《晨报·财经》也想做得更加亲民更加具有实用性一点。
而这恰恰是一切问题的开端——在前面笔者强调过自己的理念,“财经”和“投资理财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财经”是满足读者尤其是那些“知道分子”们求知欲望的部分,它应该力求的就是宏观的“深层”报道和相关分析——说得难听一些,是否深层并不重要,观点是否正确也不重要,但是必须给读者看起来象那么一会儿事,必须能够为读者提供“谈资”——作为都市报的财经版面,意义恐怕也就应该如此。而如今《晨报·财经》将自己变成《证券期货》附庸版面的趋势无疑是违背了此类版面的原则,没有能够为读者提供应有的 “谈资”,实在是路线有些不正确啊。
而与此相比,“投资理财”无疑强调的是可操作性,是要努力帮读者赚钱,帮读者打理个人财务的,就这一点而言,“ 投资理财”提供的应该是可供操作并且可供证伪的投资建议——而衡量一份报纸投资理财版面好坏的也不是报道本身的好坏,而是其给出建议的正确性。晨报的《证券期货》在春节前《股市春秋我们共同感受》一文中记者韩益忠对于去年一年报道总结中提到“在即将过去的猴年里,其在两个关键点位作出了准确判断。”无疑是把握住了都市报“投资理财”栏目的精髓。
当然,类似的问题在《青年报》的身上也存在。在这里要给一个不客气的评价,《青年报》的证券版面还停留在“股票版面”的时代,丝毫没有为未来的“个人理财”、“全球理财”、“分散理财”的趋势作好准备。从整个《青年报》证券版的版面配备来看,很明显是围绕中国大陆的股市转的,虽然这个部分做得相当不错,但是这个视野却太过狭窄。虽然在《证券版》中专门有一个版面用来刊登外汇、黄金、期货等投资品种的行情,以及环球股市、香港上市公司的新闻,但是从那个版面的名称《证券·参考》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对于相关内容的心态。此处的“参考”显然不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的意思,所有投资理财类的新闻无疑都必须有类似的提示,那么这里的“参考”从整体来说,只能理解为是当作股票之外让你参考参考的投资品种的意思。“参考”二字,也许可以让人体会出《青年报》证券版对于股票之外的投资理财内容得不重视——事实上,类似保险、理财产品等本该出现在证券版的内容在《青年报》是被放在财经版之中的,至于《证券·参考》版面中环球股市、香港上市公司的新闻本着可投资性的原则,反而是放在“财经”版面中才来得更为合适——当然,这样做也也不排除是为未来的 “全球理财”做准备——而是如此一来,我就更不明白为何要讲保险、理财产品的内容放到财经版面去了。
好了,不再继续开无轨电车了。由本来想拍《晨报·财经》一板砖到现在,发散性思维已经太厉害了。
由于离开《晨报》太久,我已经不知道在经济类新闻方面,《晨报》具体的内部管理构架是如何的了,是否有一个专人负责《都市·经济》、《晨报财经》、《证券期货》的定位和协调——如果有,那显然目前工作还不到位,如果没有,那应该是增设一个这样位置的时候了,否则的话,《晨报》的经济类新闻恐怕只会更加稀里糊涂下去——如果自己做得都稀里糊涂,难道你还希望读者看得明白,为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