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报道是一问一答形式的,可就是这么简单的形式中,却有一个致命的毛病,使整篇报道的说服力大大降低。
请注意用红体字表明的部分。此处提到派息率主要区间在48%~60%之间,然后根据“高于美国标普500的标准,处于中游水平”得出了“这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已经与国际接轨。”的结论。
派息率和息率是两个相近但是绝对不能混淆的指标。所谓派息率,也就是当年派息总数/同年每股总盈利,这个指标的确一般介于40-60%之间,某些上市公司派发特别股息,会使这个指标超过100%。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会认为超过60%的派息比率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派息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愿意通过现金回报股东的豪爽程度,仅此而已。
而息率则是上年每股派息总数/当下股价,这个指标代表的才是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给予股东的回报率。一般来说,息率多在5%一下,4-5%以上的往往就被称作高息股了,许多高息股指数或者高息股基金一般投资的就是这些息率在至少3%以上,一般可以达到4-5%的股票。
我们要明白,派息比率高的未必息率高,反之亦然,这关键取决于市盈率,也就是上年每股盈利/当下股价。比如一个股票每股盈利1元,股价100元,他所有盈利全部用来派息,拍戏比率是100%,息率是1%,相当之低;另外一个股票每股盈利同样是1元,股价只有10元,他派息相当吝啬,只有0.2元,即派息比率不过20%,但是息率却有2%。虽然后者派息比率远低于前者,但是因为市盈率低的问题所以息率也就是真正的现金回报能力远高于前者。
此报道混淆了这两个概念,而得出的所谓“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已经与国际接轨”的结论丝毫站不住脚。
至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究竟如何,还是需要找一些成熟的指数系统,看看他们提供的息率数据,才能够有发言权的。
Quote
华夏红利基金经理:投资红利股条件已经成熟
第一财经日报/邹华
--------------------------------------------------------------------------------
沪深股市在5月以来,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两地指数纷纷创出6年来的新低,但是根据统计,目前依然有超过6只以上的基金发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以分红个股为指标股的红利指数后,现在各大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将眼光放到了“红利股”上。目前包括华夏红利基金、国联分红增利基金和富兰克林国海中国收益基金等基金都不约而同地将投资方向放到了这些现金分红能力较强的“红利股”身上。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目前市况不佳的情况下,基金投资方向的转变,采访了华夏红利基金的基金经理孙建冬博士。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近期许多新基金在投资方向上转向了分红能力比较强的个股,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孙建冬:在国际上,红利股的投资策略被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偏好现金收益的稳健型投资者广泛应用。华夏基金早在2003年推出收益型基金华夏回报之时,就对红利股投资十分关注,经过长期对上市公司分红情况和能力进行跟踪研究,我们认为目前红利股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正在逐步增强。2003年沪市有412家上市公司派发了现金红利,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比上年增加22%。而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 1994年~2003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派息率主要区间在48%~60%之间,并主要是现金方式,高于美国标普500的标准,处于中游水平,这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已经与国际接轨。
其次,红利股的行业分布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突出的分红派息能力。从红利股的行业分布上来看,红利股的行业分布基本上与A股的行业分布一致,投资于红利股可以覆盖A股的行业特征。同时,2001年~2004年以来,分红派息较为突出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黑色金属、公用事业、化工、交通运输、交运设备和金融服务六个行业,这些行业各项指标表现稳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未来发展具有明确的持续性和可预见性。
最后,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投资主力,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一个市场如果具有以机构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鼓励长期投资的持股理念和鼓励派息的市场文化,由此构成的市场环境,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往往具有较强的影响甚至约束。近年来,不仅基金规模处于高速发展中,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入市的脚步和比例都在逐步扩大,企业年金操作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主力,而这些机构投资人恰恰都是稳健型投资者,红利股投资更合他们的“口味”。
《第一财经日报》:在目前证券市场相对低迷的时期,你认为投资红利股是否将是未来基金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向?
孙建冬:红利股投资近年来在海外十分盛行。美国的大部分高收益基金都是专注于红利股投资的基金品种,这些基金在近年来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收益率。以中国香港最早的信安亚太高息股票基金为例,去年年初到去年11月底,该基金已经取得25.3%的收益。这些历史数据能够充分证明红利股中的“金矿”正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实际上,基金对红利股的“偏爱”可以从近年来的重仓股选择上略窥一二。据统计,2003年基金对50 家分红比例较高上市公司平均持股数量为1326.96万股,持股数量占流通股比例3.02%,平均基金持有家数为3.36家。而在2004年中期,持股数量占流通股比例上升到3.4742%,平均基金持有家数为5.1家。这可以说明基金在对上市公司分红有着良好预期的前提下,更倾向于红利股的投资。
第一财经日报/邹华
--------------------------------------------------------------------------------
沪深股市在5月以来,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两地指数纷纷创出6年来的新低,但是根据统计,目前依然有超过6只以上的基金发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以分红个股为指标股的红利指数后,现在各大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将眼光放到了“红利股”上。目前包括华夏红利基金、国联分红增利基金和富兰克林国海中国收益基金等基金都不约而同地将投资方向放到了这些现金分红能力较强的“红利股”身上。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目前市况不佳的情况下,基金投资方向的转变,采访了华夏红利基金的基金经理孙建冬博士。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近期许多新基金在投资方向上转向了分红能力比较强的个股,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孙建冬:在国际上,红利股的投资策略被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偏好现金收益的稳健型投资者广泛应用。华夏基金早在2003年推出收益型基金华夏回报之时,就对红利股投资十分关注,经过长期对上市公司分红情况和能力进行跟踪研究,我们认为目前红利股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正在逐步增强。2003年沪市有412家上市公司派发了现金红利,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比上年增加22%。而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 1994年~2003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派息率主要区间在48%~60%之间,并主要是现金方式,高于美国标普500的标准,处于中游水平,这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已经与国际接轨。
其次,红利股的行业分布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突出的分红派息能力。从红利股的行业分布上来看,红利股的行业分布基本上与A股的行业分布一致,投资于红利股可以覆盖A股的行业特征。同时,2001年~2004年以来,分红派息较为突出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黑色金属、公用事业、化工、交通运输、交运设备和金融服务六个行业,这些行业各项指标表现稳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未来发展具有明确的持续性和可预见性。
最后,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投资主力,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一个市场如果具有以机构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鼓励长期投资的持股理念和鼓励派息的市场文化,由此构成的市场环境,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往往具有较强的影响甚至约束。近年来,不仅基金规模处于高速发展中,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入市的脚步和比例都在逐步扩大,企业年金操作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主力,而这些机构投资人恰恰都是稳健型投资者,红利股投资更合他们的“口味”。
《第一财经日报》:在目前证券市场相对低迷的时期,你认为投资红利股是否将是未来基金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向?
孙建冬:红利股投资近年来在海外十分盛行。美国的大部分高收益基金都是专注于红利股投资的基金品种,这些基金在近年来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收益率。以中国香港最早的信安亚太高息股票基金为例,去年年初到去年11月底,该基金已经取得25.3%的收益。这些历史数据能够充分证明红利股中的“金矿”正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实际上,基金对红利股的“偏爱”可以从近年来的重仓股选择上略窥一二。据统计,2003年基金对50 家分红比例较高上市公司平均持股数量为1326.96万股,持股数量占流通股比例3.02%,平均基金持有家数为3.36家。而在2004年中期,持股数量占流通股比例上升到3.4742%,平均基金持有家数为5.1家。这可以说明基金在对上市公司分红有着良好预期的前提下,更倾向于红利股的投资。
前一篇:GUS完全分拆Burberry
后一篇:宁要错误观点,不要片段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