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是写评论出身的,虽然也干过记者而且可能硕士毕业后还会继续去做记者,但是我从来不是一个记录性的记者,我更喜欢的是在报道的同时告诉读者我在搜集事件相关信息时的想法以及这种想法的变化。正是这个个人风格决定了我不可能是一个好的,狭义上的“记者”,所以我也从不会去追求写出客观的新闻报道来。
我是学社会学出身的,虽然学得不太好,可是还是明白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实,什么客观的事实的,一切都是依靠人类的语言和描述去建构起来的,作为过去的历史是如此,作为当下的新闻也是如此,所以我压根就从不相信有客观的新闻报道存在。
当然,也听到一些前辈说,新闻报道是有立场有观点的,但是这种观点不应该赤裸裸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隐藏在对于素材的应用和谋篇布局上。我尊重这些前辈的经验,但是却反感他们这种报道的态度——如果说力图写出客观的新闻报道还是因为不明白这个人类社会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的话,那么将观点隐藏在素材的应用和谋篇布局上,“陈述的全部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这绝对是故意在制造看似客观的记录来误导读者。
事实上,这种新闻写作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带来了种种弊端,尤其是在一些非事件本身的记录,而是社会回应的记录上。
比如说记者对于某个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愿意以自己的态度来表明立场,便可以捏造一个所谓的“专家”或者“市场人士”,通过“市场人士”认为……的写法,将自己的观点以貌似客观的记录手法直接写出。
当然,更高明一些的不会去捏造,回去真的问几个市场人士,几个专家,但是在问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来诱导对方,并且最后只选取符合自己需要的观点,而其他采访过但是不符合自己观点的意见,就被这样忽略不计了。通过这种“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的手法,同样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以貌似客观记录的手法表达出来。
诸如此类,手法多多,相信做过记者念头更久的应该对此了解更多。这里不再罗嗦。
我要说的是,宁可一篇报道中有错误的观点,这不要紧。因为如果观点是明明确确地提出来的,看了这个观点,读者就会很自然的对于你的素材选择本身提高警惕,从而多家提放,即使观点错了,读者也容易看出来;可是如果一旦观点隐藏在片段的事实中,那么读者就很容易踏入陷阱,被人误导。
两者相比,我宁可选择前者,毕竟观点写了我可以不看,但是一旦隐藏,我可就不知道记者的真正动机了。
PS:文末回应老牛一句:“目前崇尚写实的年轻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接近事实隐藏立场”,这个问题也许未必仅仅是态度的问题,时下媒体行业人员紧缺,大量新手加入,他们本身对于事件的把握尚且不好,怎么敢乱加评论呢。看看美国报章的专栏版,能够发表自己观点并且言之有物的,都是在这个领域长期跟踪观察的专业级或者业余专家级评论作家,这个难度可不是一点点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