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w.hko.gov.hk/textonly/img/warn/tc8nw.gif
http://www.hko.gov.hk/textonly/img/warn/tc8se.gif
看Grace的博客,才知道最近香港又为天文台该不该挂八号风球起争议了。想起刚到香港时就遇到过一次八号风球,当时是比较惨,连晚饭都没得吃。后来还写了篇《风球记》作为纪念。这里就把当年写的文章贴出来,怀念一下。
风球记
在香港、上海、北京三地中,香港应该说并不算是一个最适宜生活的地方吧。虽然这边气候宜人,不过地貌上以山丘为主,如果要建造建筑多半要么挖山要么填海,成本自然不会低。而且对交通而言,山路实在过于费劲,因为中文大学完全建造在一座山上,每日爬山上下课就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山地对于生活的不便,这个问题改日专门谈论。今天要说的是香港另外一个地理上的大问题--暴雨和台风(这里被称为风球)。在香港的电视连续剧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什么黄色暴雨警告,什么九号风球警告之类的,当看到片中的人物如临大敌,甚至需要用胶带把门窗封起来,总觉得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
也许是我运气好,也许是每年固定的时间会来一次,反正我到香港第四天,9月1日,也是我正式上课的第一天,就让我遇到了香港十数年来未遇的双风眼台风,香港这边给它起的名字叫"杜鹃"。
其实,那天也不能算是我在中文大学的第一次上课,因为课程不是我自己硕士的内容,而是我担任助教的那个老师的课程,作为CA (Course Assistant)刚开始自然要到到场。那节课的时间安排很怪,竟然是12:30到1:15,属于我们在大陆休息吃饭的时间。可刚刚上了几分钟,授课的投影仪就出了一些问题,于是被老师要求去本系找技术人员,当从一个山头爬到另外一个来到自己系找到负责的教学秘书,秘书却告诉我不用修理投影仪了,因为天文台刚刚公告将要发布八号风球的警报,所有的课程立刻停止。于是带着这个消息回到教室,我在中文大学的第一节课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走出教室,特意留意了一下走廊墙上贴着的关于处理类似天文警报的通知,上面详细规定了一旦遇到八号风球以上的警报(上面还有九号和十号,数字越大,台风风力越厉害)发出,当日停课的时间段以及老师和学生立刻疏散的相关细则。仔细看了一些,细则非常的详细,详细到对于任意一个上课时段发布警报的停课时间段都详细的标了出来。虽然学校对此似乎非常严肃认真,不过知道此时我还没有丝毫感受到台风的半点痕迹,走出教学楼,也不过感觉到一丝丝的小雨。因为没有带伞,就决定去图书馆避雨,顺便看看中文大学那非常棒的图书馆系统(据说在中文资料的收藏上可以算得上全球第一,至于英文资料也不算差)。正当我着迷于图书馆的时候(具体原因改日再述),突然听到了图书馆的广播,说天文台正式发布八号风球警告,要求所有学生立刻离开图书馆。从图书馆的窗子向外看去,此时的雨更大了,真不知道图书馆是如何想的,不让学生避雨,竟然还要赶学生走。在下楼离开图书馆的路上,听几个大陆学生谈论才知道,原来遇上风球警报,所有图书馆的职员为了保证能够在台风来之前回家躲避,必须立刻关闭图书馆,即刻踏上回家的归途。
正在犹豫是否要淋雨奔回宿舍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师兄以前谈及关于港中大地理环境的问题。中大是建立在山上的,山最怕的就是水土流失了,特别是下大雨的时候,据说每年中文大学为了保证众多交通要道附近的山体不会出现水土流失乃至山体滑坡的危险情况,花在这上面的费用就以亿计。更何况中文大学多树,万一刮起风来吹断了一两根正好砸在自己的脑袋上,岂不是自找倒霉?于是狠狠心,冒着大雨回到了宿舍。当把湿衣服脱掉,舒舒服服的洗了一个澡之后,我才发现冒雨回来是多么英明的决定,此时窗外早已不是下雨那么简单了,呼呼的大风开始刮起来了,不一会儿就已经大到有电视里那种龙卷风的感觉了,看看窗外树木迎风挣扎,这风力的确不能小觑。
虽然是第一次看到香港的台风,不过多看也觉得无趣,再加上宿舍网络的突然中断,顿时就感觉到肚子的饥饿感了。可是看到外面的大风,实在不知道是否需要走下山去食堂吃饭,于是一个电话请教过来已经一年的师兄,他很坚决地告诉我一旦风球警报发布,所有的学校机构都停止运作了,食堂也不例外,只要警报不解除,你是不要想在食堂吃到饭的。天呢!如果明天警报还不解除,岂不是我就快要饿死了?还算师兄好心,送了一包方便面给我,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当晚,很早就睡了,因为实在无事可做,屋中没有电视,一旦断了网络,宿舍便成为最最无聊的地方了。
第二日起床,天气虽然还阴沉沉的,但显然台风已经过去。
于是买了一份报纸了解一下此次台风的情况。看了报道,才知道此次的台风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香港虽然没有人员死亡,但是也造成元朗那块的大面积停电;而在广东,光因为台风死亡的就有30人之多,实在可怕。
在看证券投资版,发现竟然连香港的股市,昨天下午也没有开市,全天只有上午可以买卖。这在国内实在是闻所未闻的。
当然,这还并不是最令我吃惊的,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当天的报纸上有不少对于天文台的批评声音。对于我这个大陆过去的学生而言,感觉上天文台做的已经很及时了,五点多开始刮得大风,天文台十二点多最早的预告就出来了。可即使这样,香港的媒体仍旧不满意,细细看他们的理由,的确也有道理。那天天文台是 12:20分发布八号风球预告的,表示在两个小时之后也就是14:20会正式发布八号风球警告。媒体则认为,如果当时天文台不是表示两个小时后,而是表示下午两点准时发布八号风球警告,那么市民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准备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香港的作息时间与大陆不同,一般的企事业都是休息到两点,如果天文台在两点发布警告,那么下午就必定不用上班了,对于职员而言,一旦上午的班上完就可以立刻返家了,可是现在14:20发布,也就意味着必须等到这个时间听到警告才能返家,虽然名义时间之差是20分钟,可是考虑到当中还有休息时段的时间,察觉的确很大,足够居民做更充分的准备了。
实事求是说,对于此次风球,作为一个初到香港的大陆人,我对于学校对于政府的安排还是满意,至少学校方面一旦预告发布,立刻停课,丝毫没有半分因为听课会导致教学进度延缓而想把课上完一节再结束的想法,对于学校和政府而言,学生、市民的安危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是其次的。与此相比,多年以前上海曾经有一次酷热,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警报几乎日日可闻,当时我们学校条件与中文大学是天壤之别,不但没有空调,甚至连电扇都没有。在教室里上课实在和洗桑那没有太大的区别。当时教委似乎公布了应急条款,如果气温超过35度,可以停课半天。想象欧洲不少国家一旦超过35度就全天休息,而教委针对还未成年的学生,小气到半天假日,实在让人心寒。还有更心寒的就是学校对于这条政策的严格执行,如果天气预报是36度,学校当然照办。可如果是35度,因为没有超过35度,所以就照常上课。天知道35度与36度的天气在闷热的教室里有多大的区别,反正那时我都是不停的出汗,没有感到丝毫的分别。更令人可气的是,高温过去了,一切也就过去了,没有安装电扇的教室还是没有电扇,一切照旧,丝毫没有看到校方为了来年的高温做一些有计划的预防措施的。
补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