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大佑·变形金刚·超女

(2007-07-16 10:22:47)
标签:

杂谈

昨日去万裕看《变形金刚》,看中的是它家招行信用卡刷卡的半价优惠。可惜,四点多到了万裕,21点前的票子全部卖完,又懒得等那么晚的场次,只能作罢,改天再看。

看报纸,似乎《变形金刚》的票房好得很,浦发10元特价场更是人潮涌动,这等疯狂劲,不由想起2000年的那场罗大佑演唱会。

2000年罗大佑上海演唱会,是他在内地的第一场大型演唱会--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之后罗大佑还会继续巡演,不断巡演,巡演到大多数人对此再无兴趣。

罗大佑,对相当一部分70年代的人而言,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成长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所以,那场演唱会便成为了这批70年代的一场集体回忆,有不少那个年纪的朋友甚至从北京或者其他地方包火车来上海听演唱会。是的,那场演唱会的气氛非常之好,除了像我这样拿着赠票出场的80年代外,大多数人都沉醉在那场"集体回忆"之中--虽然那场演唱会的曲目相当一般,不少罗大佑的经典曲目都被舍弃了,单就内容,远不如此后的几场巡回演出。

转瞬间,已经7年了。终于轮到了《变形金刚》,我们80年代的集体回忆了。就像那时候的70年代一样,昔日那些在小学在幼儿园听着"汽车人,变形出发"长大的孩子,今天已经成为了这个消费社会的主力,而《变形金刚》电影版的上映则成为了他们的"集体回忆"。

也许,这不仅是一场"集体回忆"。当年大量70年代的媒体人通过自己手中的报道和版面与同好们一起追逐《大话西游》,追逐罗大佑,利用媒体的话语权力确认了70年代喜好在"媒体虚像"中的主流地位。而如今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变形金刚》,报道于此相关的热情,则是80年代的媒体人确认同代人喜好在"媒体虚像"中的主流地位。

正如《大话西游》、罗大佑是70年代人的一个重要符号,《变形金刚》则是80年代人的。

于今回想,"大话西游"作为一部商业上失败的搞笑片,被70年代人挖掘出了深刻的"解构"意义;罗大佑虽然最后越来越商业化,但毕竟是曾经的附有批判性的"摇滚教父"。可是我们的《变形金刚》呢?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过是"孩之宝"公司为推广玩具而制作的长篇广告剧,至于这次的《变形金刚》电影版,更彻头彻尾成为众多厂商的广告阵地。

也许,作为符号的《变形金刚》已经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些80年代人从出生就是沐浴在消费社会下的一代人,相比更"精神"一些的70年代人,我们注定是"物质"的一代。

毫无疑问,若干年之后,一场90年代人的集体回忆也必然回到来。只不知,这场集体回忆将被什么以什么形式诱发,莫非--大家集体掏出手机再次为那些已经三十多不再年轻的曾经"超女"们投一次短信选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Eating Alone
后一篇:弓与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