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学惹得祸

(2007-08-15 11:50:17)
标签:

杂谈

大学同学聚会,席间不少女生打算明年结婚。

有人戏言, 我们班级结婚的第二梯队终于赶上了。刚毕业的时候,一年内结婚的男男女女不少,都是着急的第一梯队,其中有的孩子也会说话了。

除了已经结婚的第一梯队和将要结婚的第二梯队,剩下的无疑都是第三梯队了--似乎第三梯队的大多数人,连上战场的准备都还没做好。看看我们这些人吧,单身主义喜欢一个人云游四海的有之,热爱失恋胜过恋爱的有之,甚至重新审视自己性倾向的也有之。总之,在外人看来,这显然是一群婚姻爱情问题上的"问题孩童"。

问一个第二梯队的女生状态如何,BF状态如何。"他么,理工科男生,想法很简单的。毕业后就是找工作,找到工作就是多多赚钱买房子,有了房子结婚,结婚后生子,按部就班。不像我们那么复杂,我们是给社会学害了。" ,听得出,女生的回答中对于我们的专业多少有点哀怨。

也许,说我们给社会学害了未免有些夸张,但说第三梯队的生活状态是社会学惹得祸,倒不算夸张。

我们这些学生,虽然昔日不乏热爱学术,啃读大部头著作的,但毕业后都找了工作,成了学术道路上的逃兵。但是,四年的社会学训练,也许不足以让我们写出像样的学术论文,但是社会学精髓的怀疑精神和解构思维却深深的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烙印。不轻易相信常识,不轻易相信社会通过社会化强加给我们的东西,这样的理念无疑已经成为了我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亦师亦友的老于多次在课上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告诉我们"未经思考审察的生活不值得过",但我却要说,"经过思考审察的生活不是普通人过的"。想想吧,婚姻、爱情,这些他人视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却要去怀疑他们的目的,去怀疑他们存在的价值,怀疑我们是否需要如社会预期的那样按部就班的实践这些步骤的时候(就像我写的那些《爱情资本论》),我们又怎么可能满腔热情的投入其中--而偏偏,无论婚姻还是爱情,都是需要热情,尤其是那种带点盲目带点宗教信念的热情的。

所以,当我们踏上社会学的道路,就注定了是人生的一条不归路。先哲老聃说"绝仁弃智",的确,对大多数人而言,知道太多,问题看的太透彻并没有好处。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学生们,不过就是鲁迅笔下铁屋子中的清醒人,知道即将闷死,却又无法打破铁屋子,所以只能在痛苦中等死。当然,婚姻和爱情,毕竟不是铁屋子。人是死不了,但是在恋爱和爱情的道路下多多寻觅多多挫折却是绝对避免不了。

说到底,我们还是一群放不下的人。虽然我们可以解构一些社会化灌输下的常识中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放弃"婚姻"和"爱情",还是抱着追寻自己理想中完美 "婚姻"和"爱情"的念头。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东西,所以我们注定追寻不到;我们未必是命运的宠儿,所以即使是接近完美的东西,也未必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对于我们这些第三梯队的人们,有的也许还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下去,虽然不至于说因此孤独终老,但恐怕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得要折腾了;当然,也有的人会中途成为叛徒,向世俗要求的"婚姻"和"爱情"妥协。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学子,都无需后悔或者哀怨。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努力过了。即使最后未必能够成功或者彻底放下,但是至少我们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至少当我们老了,向我们的孙子辈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还能告诉他们,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还曾经追问、反抗过。

在本科时的一篇论文中,我相信性、爱情、婚姻不过是因为生育制度而被捆绑在一起的,伴随科学的昌明,它们终有一天会各奔东西,伴随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各自获得自己的自由。当然,这一天,我们多半看不到了,甚至我们的孙子辈也未必看得到。不过没有关系,真的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也许是我们孙子孙子孙子辈的男男女女会从一家叫Google公司的破旧服务器中找到这篇文章,知道曾经有一批复旦9934的学子们和他们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早就质疑、反抗过那已经消亡的老旧爱情、婚姻制度--那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