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比较谈(二)

(2010-03-31 20:47:25)
标签:

聊斋志异

人物形象

花妖

爱情

比较

分类: 灯下走笔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比较谈(二)
                 

 

《聊斋》中的另一类人物形象是鬼魅。其中除少数是象《画皮》中的二八姝丽专吃人心脏的害人之鬼外,多数则是不害人之女鬼,且风流佻达,蕴藉温柔,使人读后“忘为异类”。如连琐(《连琐》)、李氏(《莲香》)、小谢、秋容(《小谢》)等。她们不仅不似披着人皮的女鬼,而且多与人在患难中建立起真挚可贵的爱情。

连琐是一个异乡暴夭之女郎,葬于荒丘古墓,柔弱的孤魂谁见了都会觉得可怜。她不仅生得“瘦怯凝寒,若不胜衣”,且天资聪颖,“慧黠可爱”。其于旷野深夜哀吟,而引起书生杨于畏之爱怜并续其诗,遂以其“风雅士”而奔杨室自陈。杨欲与欢,其拒之日:“如有幽欢,促人寿数,妾不忍祸君也”。至此,连琐之形象已初步确立。后杨与之夜谈诗文,剪烛西窗,如得良友,“虽不至乱,而闺阁之中,诚有甚于画眉者”。二人情重如此,连琐不再孤寂,读者亦稍觉欣慰。偏于此时一龌龊鬼来,作践脂粉,欺凌孤弱,竟逼连琐为其媵妾,幸杨生与其好友王生梦中救助,方免遭其难,后恳得杨生之精血终重返人世。连琐于杨生毫无害人之意,惟有感念之心,实一溺溺多情之弱女鬼也!

《莲香》中的李氏与连琐则有所不同。桑生独居,李氏与之初晤,因桑疑其为鬼,遂自我介绍:“妾良家女.姓李氏。慕君高雅,幸能垂盼。”李氏的自我介绍中除不言自己为鬼外,已将身份、姓氏和盘托出,待侍桑生枕席后又嘱桑生:“妾不与院中人等,君秘勿泄”。说明其单纯而又有些矜持,出于少女特有的嫉妒,李氏窥探狐女莲香的秘密,莲香亦窥之。双方通过桑生互相揭穿了对方的秘密后,莲香能从容对答,而李氏则是“结舌良久”。骂曰:“必淫狐之惑君听也!若不绝之,妾不来矣!”“遂呜呜饮泣”。既不承认为鬼,却又不能从容应对。从“呜呜”声中,其受不得半点委屈和为鬼的苦闷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李氏与桑生夜夜承欢,遂致桑生病入膏盲,莲香责之,李氏始知为己之过,但“与郎偕好,妾之愿也;致郎于死,良非素心”。说明李氏夙夜与桑生欢,只是出于一个“爱”字,而并无害人之意。李氏为了达到与桑生偕永世之好.不愿为鬼而托生富室张姓,身为燕儿,对镜睹己容颜不及莲香,又发出“今反若此,人也不如其鬼也”之叹。李氏之嫉妒、要强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在这一篇中是一狐一鬼“双美”并写的,通过“双美”的对比,从共同美中显示了不同的个性美。此外,作者在写李氏时,还处处抓住其“鬼”之特点:桑生握其手觉“冷如冰”,展玩其履,李即“飘然忽至”,且常“鸡鸣欲去”,莲香留其共寝,不肯,桑生“提抱以归.身轻若刍灵”,蜷其体,则“不盈二尺”。使其既具有“鬼”之物象,又具有人之情韵。

    《小谢》塑造的是两个同类相妒的女性形象。小谢和秋容,同处一室,共同对敢于入侵居室的陶望三百般戏弄。在戏弄中,表现了她俩各自不同的性格。秋容年稍大,胆也较大,不但敢于“翘一足踹生腹”,且“以左手捋须.右手轻批颐颊作小响”,进而“渐曲肱几上,观生读,既而掩生卷”。小谢年纪稍小,尚有些胆怯,对秋容的捉弄,只是在旁“掩口匿笑”。后来虽也敢捉弄陶生,却也完全是小孩子的恶作剧。用“纸条拈细股”来穿鼻孔、穿耳朵,悄悄在身后伸手蒙人的眼睛。与陶生渐稔后,接坐倾语。二人为陶生折薪溲米,并同为陶之鬼徒。秋容见陶生将小谢“拥诸怀,把腕而教之画”,便“色乍变,意似妒”。陶如法教之,乃喜,秋容字不及小谢好,生偶赞小谢,便“粉黛淫淫,泪痕如线”,百般劝慰乃已。“小谢阴嘱勿教秋容,生诺之,秋容嘱勿教小谢,生亦诺之”。均表现了小儿女的妒忌心理,然秋容似比小谢之妒忌心更为强烈。后陶生被诬下狱,二人奔走相救。秋容过城隍庙时,“被西廊黑判强摄去,逼充媵御”,“判日以刀杖相逼”而不屈。小谢则在北廓被老棘刺进脚心,“血殷凌波”。经过这场患难,二女“妒念全消”。最后,道士帮助二女还魂,给了两道符,交代“如闻门外哭女声,吞符急出,先到者可活”。结果,“小谢忙急,忘吞其符”。秋容则吞符而出,得以复活。这又显示了秋容比小谢更为老练。

上述四个形象,均为鬼魅,身上均不无“鬼”之特征,其与人之建立真挚爱情也不乏相似之处。然仔细比较,四者却又各具面目,迥然不同:连琐显得温柔孤寂,慕杨生之风雅,知己而不害人,读后能使人生出许多怜爱;李氏饱尝为鬼之苦,令人同情,与狐女争宠,显得有几分妒意;小谢、秋容,互有妒意,而秋容尤甚,且胆大老练,小谢则显得活泼顽皮,更为可爱。总之,这些女鬼,由于作者用了种种美化手法,使人读来不唯不觉得可怕.反而觉得款款多情,和易可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逼似生活中人(虽仍有“鬼气”),而且远远高出于生活中人,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她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足令其同时代的现实人所望洋兴叹,也足以使今天之年轻人所艳羡。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比较谈(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