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东方自主建线的框架下,即使是韩国专家的行为也不同于合资企业的外方。他们是京东方子公司派出来帮助京东方建线的,后来又成为京东方的员工。他们可以忠于自己的技能(如同师傅捍卫自己手艺的秘密),但没有忠于另一个公司的理由。为了完成他们的职责,他们必须以京东方建线的需要为主,以数据、实践、现场为主地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不受设备供应商的牵制,反而引导供应商跟着京东方走——作为徒弟的“刘家安们”也从一开始就“不明不白”地学到了这一套。仅从技术上,日本设备供应商就看出了不同道路的区别:上广电的团队在技术上听命于通过合资转让技术的日方,那里不会出现刘家安和董学那样的“刺儿头”(如果有那种人也一定会被及时“消灭”)。于是,日本设备供应商反倒认为京东方的工程师团队会有进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预测。
就是因为经历了上述过程,京东方逐渐生成了自主的技术能力,其最终标志是具有自主建线能力。建线能力是综合性的,必须以产品设计能力和工艺能力为基础。产品开发能力对于建线能力的重要性在于,选择生产线的世代是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只有决定了终端产品,才能决定生产线的世代。例如,6代线的黄金切割尺寸是18.5英寸、21.6英寸、32英寸,8代线的黄金切割尺寸是26英寸、32英寸、46英寸——如果不能开发这些产品,那建这些生产线又有什么用?因此,企业开发相应产品的能力以及公司进入这些产品市场的战略考虑,是决定建设相应世代生产线的前提。此外,建线能力要求企业对产品技术所涉及的专利必须有使用权(独立的产权或完全充分的使用权,不用和别人商量)。
京东方的产品开发能力起源于为建设和运营5代线所进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在开始阶段,韩籍专家做主要设计,而京东方的中国工程师是跟着他们学习和参与产品设计。在下一个阶段,随着产品品种增多,人数不多的韩籍专家主要承担总体控制,而中国工程师则开始独立担当设计工作。5代线运营3年后,中国工程师已经全面接手了具体的设计工作,而由专家级别的韩国工程师承担check(检查)、解决问题、预防出错的工作(毕竟他们有更多的工作经验)。京东方光电从2005年开始自己设计产品,到2006年开发出3款产品,再到2009年开发出10款新产品,说明了这个团队的能力成长。
由于5代线是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又是自主建设的——典型的“干中学”,所以京东方在学习和掌握为保持正常生产所需要的一般工艺能力的同时,就生成了建设新生产线所必要的工艺能力,分为两方面:第一,整个工艺的优化设计能力。从工艺设计和工艺实现(能够有效使用设备)的基础出发,能够给设备厂商提出具体的规格和性能要求。招标过程和商务谈判都必须以企业自己的工艺能力为基础,否则难以根据自己的工艺设计来选取设备供应商并进行相应的商务谈判。第二,工艺设计的整合能力。生产线是由各个生产过程和各种设备组成的一个系统,建线要求不仅具有个别工艺的实现能力,而且具有从系统层次上把所有工艺整合成为一条生产线的能力。没有自主运营整个生产线经验的企业很难具有这种能力。除了产品和工艺能力,建线能力还包括对厂房结构和动力配置的独立设计能力。
从纯粹技术角度讲,规划生产线的逻辑顺序是: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设备→工艺布局→厂房→配套设施和环境。但实际上,建线能力还要求更高层次的企业组织能力。例如,建线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能够适销并赢利的产品,所以建线能力要求企业具有市场营销能力。京东方经过建设和运营5代线发展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最后还需要人才队伍,即完成建线的各项任务必须具有足够规模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如前所述,这支队伍也是经过建设和运营5代线而培养起来的。
在实际过程中,京东方真正具备上述能力仍然需要经历更多的建线和运营实践,其水平也有待中国工程师队伍的成长(本书后面内容将继续保持对京东方能力成长的分析)。但无论如何,“海外收购/自主建线方式”的核心是自主建线,走这条道路的风险更大,也经历了许多失误、挫折、失败、分歧和矛盾,但它使京东方团队的技术学习从一开始就是系统性的和攻击性的,从而为京东方后来的扩张打下了能力基础——这是自主建设和运营5代线的根本意义。
在收购成功之后立刻开建北京5代线的行动,代表京东方选择了高强度技术学习的道路,其动力来自她的进取性战略——在最困难阶段对新显示技术的人才投资、舍弃合资机会和转让生产线机会而等到跨国并购的机会、收购成功后以在本土建5代线的高强度投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学习平台,都是这个战略方针所决定的行动。这个战略起源于北京电子管厂遭遇技术替代毁灭的惨痛经历,继承于一个军工企业自强的传统,酝酿于为生存而挣扎的转型阶段……在走过漫长的20多年后,这个始终一贯的战略得到了回报——尽管中国有数家企业在21世纪初进入TFT-LCD工业,但京东方却成为其中技术能力最强的企业,所以中国TFT-LCD工业在2009年的大转折是从京东方向高世代线扩张开始的。
本文摘自《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路风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3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