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少帅 | 历史是需要尊重和敬畏的

(2016-05-27 14:12:32)
标签:

杂谈

孤独少帅 <wbr>| <wbr>历史是需要尊重和敬畏的         人家问,不出来说活,是否有隐情?我说,是有,因为,一、说我好,老王卖瓜。二、辩我清白,伤害到别人,我不愿,故不愿见外人。我本来也想写回忆录,原则是写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经办的。但后来我放弃了,因为一、丑表功,我不干。二、我会批评别人,会伤人。三、我记的不一定精确,我个别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事实在那儿,不说也不会变,……另外,要想以前,我心情会激动,我受不了,故算了。
 

        张学良这段话在其他场合也重复过,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学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观念。他是参与创造历史的人,如何书写这段历史,对于创造历史的人来说,许多问题和个人的名誉、利益、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他对许多他参与的历史保持沉默,不是对这段历史无话可说,因为“有隐情”,如果“说我好”,这和他坚守的信念相悖,容易让人说他是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丑表功”的事情,“我不干”;如果如实叙说,就有为自己“辩白”的嫌疑,他自己知道自己,一说就会批评别人,会伤害到历史相关人,这也和他的为人之道不符;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在那儿,不说也不会变”。

        对历史的这一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观:过去的事情有一个发生的时间,但它的终点是看不到头的,它和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一条若明若暗的线索相连,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时间点永远不是结点,只是一个始点。当人们开始试图解开过去错综复杂的历史之网时,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和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世界,过去从未真正过去,过去从未消失,感觉过去的种种关系还是活着的。虽然过去的事情是发生过的事实,事实是不会因为人们怎么说而发生改变,可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借助人们对过去的记录、当事人对过去的回忆,才有可能逐渐接近过去。然而,过去的一切与今天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记录和回忆过去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修养、名利观的影响,如张学良所说的“自夸”、“表功”、“洗白”、“心情激动”等等。认识到这些,是正确历史观树立的前提。当然,认识到了也不能说一定就能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但认识不到这些,正确的历史观是绝对树立不起来的。

        “事实在那儿,不说也不会变”,说了也不会变。这是尊重与敬畏历史的一种态度。唐贞观十六年(639年)四月,太宗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主持的《起居注》里面都记了些什么?褚遂良答:“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唐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答:“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时,一黄门侍郎插话道:“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这黄门侍郎的插话和张学良所说的“事实在那儿,不说也不会变”是一样的,大人物的言行就像日月一样,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何时升,何时落,何时日食,何时月食,即使史官不记,天下的人也都看得明白。这就是历史的眼光,是历史眼光中敬畏的光芒。

        不过“事实在那儿,不说也不会变”指的是过去的事实,过去的事实和我们了解到的历史是有出入的。我们读到的“事实”常常是被人们说“变”了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问《起居注》,表现出他对历史的敬畏,也反映出他对历史记载的担心,他担心记载了“日食”那部分,隐含着想改变记载的念头。像李世民都有此心,想改变历史的其他人物就太多了。如何才能使过去的事实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史书里,需要创造历史的人留下真实的记录,哪怕是点点滴滴的碎片,所有史家都是这样的盼望。所以,当张学良说“不说也不会变”时,郭冠英着急了:“这时我心中在辩,大家都说,图不是更能拼得完整吗?”

        对历史的敬畏,首先是尊重。只是善良的敬畏还是远远不够的,尊重历史还需要了解历史的人起而为尊重历史而努力。犹如“我虽然不赞成霍梅尼的做法,但是若从回教徒的立场来看,霍梅尼做为一个教主,他是有权为其教义而战的。就如我辈基督徒,人家冒渎我们的神,我们也是要起而对抗的。”对待不敬畏历史的人,张学良也想“起而反抗”,他反抗的方式是拿起笔,并定下三条写作原则:

        第一写自己经手办的;第二写自己亲眼看见的;第三写自己亲耳听见的。

这应该是政治高压过后对历史最好的敬畏了。

        他起念写历史还有一条原因,也是他读史之后最深的体会:“历史上记载的事,未必都真实”。

本文摘自《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王海晨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月孤独少帅 <wbr>| <wbr>历史是需要尊重和敬畏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