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圣陶:莫道书生无所施(二)

(2016-03-17 17:05:08)
标签:

杂谈

叶圣陶:莫道书生无所施(二)

1938年的1月9日,叶圣陶一家终于抵达了“蜀中”的重庆。房子虽说矮小逼仄了些,但有开明书店驻渝办事处相伴,则“其乐也融融”;院内虽无花树扶疏,但买来红梅折枝,盛以油瓶瓦罐,同样“其乐也洩洩”。是年7月,叶圣陶一家又迁居到了通远门外张家花园附近的巴蜀学校,他终于重新获得了久违的乡居生活的乐趣——“随处有小林,有泉石,可憩坐而观玩……蝉声泉声而外绝无他响,殊觉享受非凡。”至于日本飞机的频繁轰炸,他的态度是“管不了许多”,因为“圣陶未必有中头奖之福分也”。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这样揶揄道。

叶圣陶依然是叶圣陶,他永远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永远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情趣。

然而,此时的生活真的就那么无忧无虑了吗?为了生计,叶圣陶不得不身兼三个学校的课程——巴蜀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复旦大学。他早出晚归,疲于奔命,但是三个学校的薪金加在一起,也才整整一百块钱。家中要开伙,孩子要上学,弄得他经常左支右绌,捉襟见肘。更没想到的是,屋漏偏逢连日雨,不久全家竟一个连着一个地生起病来——先是幼子至诚染上了痢疾,“四肢骨出,如照片上之难童”;其次是儿媳满子,发热兼腹泻,医生诊断为湿症;第三个是夫人胡墨林,不仅高烧持续不退,而且一夜大泻六至七次;再后来则是叶圣陶自己了,他憔悴得“两颧高起,双臂骨出”;最后一个又轮到了他的长子至善,得的竟然是致命的伤寒,“全身瘦甚,有如灾民”……此时叶圣陶内心的焦虑与凄楚是可想而知了,他写信给老友王伯祥,更告以“现在回思,犹有余悸”。是啊,不仅花雕喝不起了,昆曲看不到了,而且是“经年流寓全家瘦”。——那天他写了一首诗,诗中便有这样一句话。

瘦就由它去瘦吧,只要不死,还能继续工作,还能继续去实现他那“书生”心中的全部“所施”。然而此时的大后方,“瘦”还不是最主要的威胁,令千百万平民百姓心惊胆战的,是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对于这件事情,叶圣陶似乎并不害怕,他反反复复放在嘴边的一句玩笑话就是:“圣陶未必有中头奖之福分也。”但是,炸弹却偏偏不长眼——1939年的8月19日,他那几间位于乐山县境内的寓所竟不由分说地中了一个“头奖”:

 

……我们寄居的乐山城毁了大半,有两千以上的人丧失了生命。我的寓所也毁了,从书籍衣服到筷子碗盏,都烧成了灰;我的一家人慌忙逃难,从已经烧着了的屋子里,从静寂得不见一个人只见倒地的死尸的小巷子里,从日本飞机的机枪扫射之下,赶到了岷江边,渡过了江,沿着岸滩向北跑,一直跑了六七里路,又渡过江来到昌群兄家里,这才坐定下来喘一口气。

 

凑巧的是,这天叶圣陶本人不在乐山,当他乘着汽车心急如焚地从成都赶回来之后,面对已经夷为废墟的城市和九死一生的家人,他流下了眼泪。一向儒雅平和的叶圣陶愤怒了:

 

为什么要轰炸乐山呢?乐山有唐朝时候雕凿的大佛,有相传是蛮子所居实在是汉朝人的墓穴的许多蛮洞,有凌云乌尤两个古寺,有武汉大学,有将近十万居民,这些难道是轰炸的目标吗?打仗本来没有什么公定的规则,所谓不轰炸不设防城市,乃是从战斗的道德观念演绎出来的。……多数住在乐山的人以为乐山该不至于被炸,一半就由于料想日本军人也有这种道德观念。他们似乎忘却了几乎每天的报纸都记载着的事例,要是不忘记那些事例,日本军人并没有这种道德观念是显然的。他们存着极端不真切的料想,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果然,他们输了。我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我也输了。

 

叶圣陶输了么?他带领着全家搬到了城外的一座小山下——“粗陶碗,毛竹筷子,一样可以吃饭;土布衣衫穿在身上,也没有什么不舒服;三间面对田野的矮屋,比以前多了好些阳光和新鲜空气。”叶圣陶在《乐山被炸》一文中这样写道。于是他又去照样教书,照样写作,照样会客,照样散步了。幼子叶至诚也在《关于父亲》一文中这样回忆道:“房屋虽然简陋,客人倒还常有。父亲的客人多半是当时他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其中朱东润、朱光潜、陈通伯几位先生更来得勤些;常常晚饭过后不久,或单个,或结伴,提了一枝手杖,信步从城里走来;有时在我们家坐上一阵,有时邀父亲同去散步,父亲便穿上长衫,提了手杖,一同出门。……通常的走法,总是:出篱笆门左转,沿竹公溪边的小路到叉路口,下一个小土坡,从沙石条架成的张公桥跨过溪水,对岸不远的竹林间有个十来户人家的小镇,有茶馆可以歇脚……”就像当年叶圣陶在重庆时将买来的红梅折枝称之为“太平花”一样,如今这一乡居的景色,又被他欣欣然地描绘成了“翠巘丹崖为近邻”。

叶圣陶依然是叶圣陶,他永远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情趣。

他的牺牲难道是“消极意义”的吗?不,它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积极意义”,看到了灵魂的高贵之所在。史载,两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罗马的军队攻入了阿基米德的家园,但是这位数学泰斗仍然蹲在沙地上专心致志地研究着一个图形。侵略军将利剑高高地悬在他的头顶上,他竟然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不要踩坏我的圆。”可见,伟人的特点就是将其灵魂的境界远远地高于了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叶圣陶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文化理想和精神信念上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稳定性格。因此面对侵略者的暴行,面对一切倒行逆施,他们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与情趣。此时,叶圣陶心中的潜台词应该是这样的:“不要破坏我的恬静与自然!”

本文摘自《大师的抗战》,陈虹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月

叶圣陶:莫道书生无所施(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