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声音】地扪:一个留住时光的村落

(2015-02-13 17:03:06)
标签:

杂谈

【思想·声音】地扪:一个留住时光的村落 

2005 年的时候,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率领一个创作团队到中国来采风,他们先后到过凤凰古城、镇远古城,最后在黔东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找到了灵感。这里的一切让他们不由得惊呼:“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

这个村子就是位于黎平县茅贡乡清水江支流源头的大山深处的地扪侗寨,这里也是著名的侗戏之乡。

关于地扪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个典故。寨子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传说的:当年侗族的祖先在这定居后,寨子里人丁兴旺,很快就形成了1300 户人家。人多寨大,干活要到很远的地方,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寨老们经过商议决定分寨而居。就这样,分到周边的茅贡700 户、腊洞 200 户、罗大 100 户,地扪留下 300 户。

这就是“千三侗寨”的由来,而地扪则是“千三”的总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发源地,就把这里取名为“地扪”。

“地扪”是侗语音译,其本义是“源源不断的泉水源头”。

这是一个有着 7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邂逅了谭恩美他们之后,一下子便“闯”进了世界的视野。

美国《国家地理》发表了摄影师约翰逊和谭恩美历时一年创作的《时光边缘的村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来到了地扪。

美国公共电视台到地扪拍摄了纪录片……

地扪如同一个隐居的活神仙一样,开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一切的缘起都和黎平人任和昕有关。

事情要追溯到2002 年,那时的任和昕还在北京工作。当时来自美国的一对研究原生态音乐的夫妇想要到中国的西南地区采风,请任和昕推荐一些地方。任和昕便有了推荐他们去听听自己童年记忆里的侗族大歌的想法。就是这个想法,不仅促成了他和这对美国夫妇一个夏天在黔东南遍地寻找原生态音乐的旅行,还改变了任和昕个人和地扪的发展轨迹。

在这次考察中,任和昕找到了记忆中那些鲜活的元素,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不断地衰落甚至消亡。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一切做点什么。

在任和昕的努力推动下,2005年,由香港一家企业资助的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成立了,任和昕担任首任馆长。这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的生态博物馆,也是贵州的第五座生态博物馆。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以地扪为中心,辐射到整个茅贡乡的侗族村寨,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

这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它没有围墙。在这 15 个村、46 个自然寨中生活着的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这里没有通常博物馆里那种来自岁月深处的气息,一切都是鲜活灵动的。

在叮叮当当的脆响中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首饰,女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一件件美丽的衣裳,还有那些野生般畅快生长着的庄稼和蔬菜……

这一切都是这处以天为穹、以地为基的博物馆里活着的内涵。也就是说,整个村寨就是一个“活体博物馆”。

同时,这里的一切又确实有着足以成为博物馆的资本与骄傲,因为几百甚至上千年前,这里就是这样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博物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 年,全球著名的旅游杂志《旅游与休闲》把年度环球视野奖颁发给了负责博物馆运营的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对他们在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开展的文化保育工作予以肯定和表彰。

我最初是从省文化厅领导哪里知道地扪生态博物馆的,这里的模式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所以就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也和任馆长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接触和探讨。

实际上,当初任和昕他们选中地扪来做生态博物馆是有着不一样的考虑的。

地扪是黎平大山腹地里的一个普通侗寨,这里距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距乡里也有 4 公里。

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普通的侗寨,这些正是任和昕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地地道道但又普普通通的侗寨里的一切“原生态”。这包括寨子里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等。

因为保护了这些,就留住了一个民族的根,保住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抓住了一个民族传承和创新的灵魂。

为了保持这份简单、质朴的初衷,除了任和昕以及几位志愿者外,博物馆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

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和发展,给这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吊脚楼依旧,风雨桥依旧,巨杉一样的鼓楼依旧;牛腿琴声依旧,箫笛声依旧,优美动人的大歌声依旧;丽裳曼影依旧,碧水白云依旧,唤起乡愁的炊烟饭香依旧。

但这里变成了一个把传统的民居、乡村的质朴和现代文明干净整洁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村寨。

在地扪的生态博物馆里,站在窗前望望外面的田埂、水牛、风雨楼,就能感觉到时光如同倒流一般,呼吸间甚至能感觉到新鲜的、有些甜丝丝的空气调皮地在自己鼻子里打滚,让人真的以为自己到了桃花源里。

转身回看室内,带有浓郁民族元素的手工家具和现代的卫生设备巧妙地融在一起,没有一丝违和感,那么贴切、那么自然,在绽放着不一样的美丽。

这是一个能让人进得来、住得下的村寨。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是最难做到的,这正是地扪的价值所在。

一粒金子埋在沙中总有不一样的光芒,一块璞玉藏在石头里总有不一样的气韵,地扪侗寨就像一株空谷幽兰,散发出自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走进这里。

服装设计师马可的婚礼就是在地扪举办的。

万科的王石专门来到这里。

台湾影星、作家胡因梦则在地扪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她曾经说:“地扪侗寨是个桃花源,这里的一切都很简单、干净、宁静,适合养生和养心。而我也与贵州有着注定的缘分,这里的山水与民族风情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眼相望便无限眷恋,第一次牵手便难舍难分。”

志愿者小杜来到了这里。这个参过军、原本是一名四川警察的女孩子曾经是个背包客,因为看到美国《国家地理》对地扪的报道就来到了这里。结果一见就喜欢上了,非要留在这里做志愿者。任和昕最初并没有答应她,后来被小杜的执着打动,才让她得偿所愿。

一个香港的女孩子也到地扪做了志愿者。她是学电影摄影的,如今她在地扪每天用摄像机记录下人们的生活,为地扪建立了一部活的档案,让这种文化永远“新鲜”地保留了下来。

在地扪志愿者的行列中还有一位女士曾经是北京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她来到地扪以后被深深地触动了,于是专门留学英国学习设计,学成回来后选择留在了这里。

这些志愿者都是纯粹的,她们在寨子里住宿、吃饭都是自己掏钱的。这是一个让空间交换、让时间停驻的地方。

地扪生态博物馆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眷顾,是因为这里有着不一样的目标、不一样的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思考。

有些民族寨子需要打造成开放的旅游目的地,而更多的寨子则需要沿着地扪的实践去思考。用互联网思维对地扪的模式进行分析整合,就会发现它有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这种模式既圆了城市人的田园梦又守住了寨子里百姓的家园梦,既是政府部门开展民族地区工作的抓手又是公益组织的实践平台,既是国内国际研究交流的基地又是提升城市社区服务的合作基地。

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发展的话,那么少数民族村寨就不仅仅是时光边缘的村落,而是留住时光、留住文明,又与时代同行的村落。

在贵州,除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外,还有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和花溪镇山村生态博物馆。这些地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个人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地扪侗寨和当年的石门坎是有些相似的。虽然地扪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侗寨,虽然地扪这个名字在侗语里有其固定的含义,但既然是扪心自问的扪,那么我们也真的应该扪心而问:人类走到了今天,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等等。

这个问题很大,但真的很有必要。地扪让我们隐约看到了时光中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


本文摘自《贵知行》,贾天兵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

【思想·声音】地扪:一个留住时光的村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