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做心理咨询师久了,我渐渐形成了一种“职业病”:不自觉地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探究他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方式。时间一长,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现象:大部分人考虑问题、得出结论的依据都是感性,本能的第一反应往往便是他们的行事纲领。而且,学历高低似乎并没有对此产生根本影响,也许高的学历能使反应的内容相对高大上一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的发生性质。
后来,我察觉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它与我的工作实在是太息息相关了。我发现,在咨询中愿意真正开始改变自己,并且后续表现良好的人,大多已经发现或在我的提醒下发现了自己的这一问题,并且有意识地开始改变这一点。而他自身原先的不适应表现,也跟随着这样的改变慢慢得到了改善。而那些“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从不愿意去正视、深究它的人,往往在咨询中的进展也比较差。
这是人类的通病吗?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这一点?有什么改善的方法?我的思考最后萦绕在了这三个问题上。
正巧在这时,我看到了这书(有些人也许会把这归结为吸引力法则吧)《心理学家的预测术》它从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的这三个问题。
《心理学家的预测术》首先具备梁文道所说的“畅销书的特质”:它有一个耸动的标题、理论或概念(“预测术”),它把你已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方式说一遍,它重复一遍自己的说法,并举很多例子,再重复一遍作为总结。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按这样的模式写就的。但幸好,它同时还具备了一点干货知识,比如如何在早期就观察并预测自闭症,几种婴儿的依恋类型,以及它与成人时的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等。而当我通读完全书,合页全盘思索时,竟惊奇地发现,它用大量的事例证明了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以“看脸”的方式判断他人的个性、智商、性取向、是否适合做伴侣、是否知识渊博、是否能力出众、是否具备领导力……而这从侧面回答了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的,看来凭感性来下判断做决定是人类的“通病”。
这是个很容易让人理解的答案。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形成了这种节约脑力的思考方式,以快速适应环境。可以说,它对于我们生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难以想象,如果我们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深思熟虑一番才能得出判断和结论,那生活该如何进行。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答案,因为太多人心安理得地沉溺于这个温暖舒适的口袋中,看不到其他可能,有时甚至自己勒紧了袋口的绳子,生命因此而窒息。
要改变这一点,最难的实际上是改变深埋在感性中的,对这一点的自我意识。如果你的自我意识中始终镌刻着:“我只相信我的本能反应。”那么,思考于你而言就始终会是一种偏狭的、机械化的、无法深入内心影响自我的存在。什么样的因素会引发这一改变?现在的我没办法说明。但我清晰地知道,一旦这个开关被扳开,一种全新的学习热情和需要便会降临到这个个体之上。改善本能感性思考的方式,是学习新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叫:批判性思维方式。
其实,心理咨询也是在帮助人们寻找与塑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咨询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改变和学习。这个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就能进行的改变,也没有自自然然就会变好的生活和头脑。从这一点上来说,理性相比感性是有优势的:它能给予人基础更坚实的信心。
(文章来源:豆瓣读书作者:曹怀宁)
《心理学家的预测术》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