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 | 《学诗浅说》:蒙尘重光之作

(2014-12-17 09:53:36)
标签:

杂谈

书评 <wbr>| <wbr>《学诗浅说》:蒙尘重光之作

写出好诗词是极难的,所以马湛翁感叹“一代不过数人,一人不过数首”;写出好诗(词)话更难,就不是一代的问题了,整个诗词发展史上,也没有出现多少品评诗词的好著作,翻翻历史,也不过《六一诗话》《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但是,写出好的诗词教程,就是难上加难了。写诗,就是在制作佳肴,偶有灵感加才情,出一首难度不大,连张宗昌同志都有“大炮开兮轰他娘”的妙笔;诗话,就是美食家的品评,这个评的到位,也不容易;但是教人写诗,就如教人做饭,你得自己首先会做饭才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王国维也没有写出相关著作,再往大里看,貌似也很少有人愿意碰这方面的课题。当代有位狂生徐晋如先生,写过一本《剑胆琴心相思骨》,一时藐视群雄,嘉惠学界,就是因为徐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诗人,古诗词水平有先贤余韵,而且嬉笑怒骂都有一种狂狷之气,所以也有创作诗词教程的信心,不过余子碌碌了。

近日,书店偶见这本《学诗浅说》,装帧设计典雅,随手翻了一下,一眼就看到了序言中那句“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马上就被吸引,这两句是本书第二作者周炼霞的《寒夜》,有简介:周炼霞,女,中国著名国画家,擅长仕女人物和花鸟,工诗词,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之一。后来在网上搜到原诗:

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

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

丁宁后约毋忘,星华滟滟生光。

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真是温婉缠绵又豁达大气,有如此佳句,说明是懂诗的人。这也就具备了写教程的前提,而本书的第一作者瞿蜕园,更是世家子弟,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瞿兑之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最终成为现代掌故大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所以这两位合作,可谓强强联手,所以质量自不待言,而且独成风格。因为周炼霞是女画家,所以读诗的角度很独特,比如讲解到陶渊明时,说“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以画来比,汉魏诗像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像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

陶氏以后的谢、鲍各家有点像大青绿山水画,而唐代的王维出现以后,又盛行文人画的浅绛法。”,而众所周知,陶渊明的画是有很强烈的画面感的,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归去来,而画家用专业视角来审视这种花卷,所论述自然高出他人一头。再如讲到学诗的修炼,也有精辟论断,都是经验之谈的干货:“学诗的人只要熟悉唐以前的主要流派,而选择一个唐代的主要作家从事学习,就能打好基础,取得成就。达到这一步以后,尽可随意泛览清代的诗,遇到有可吸收的有点,自然会吸收到自己的怀抱中。 ”让读者不但学到了技术,还提高了修养。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激烈,现代与传统也碰撞激烈,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佳作出现,所以本书的出版,可以称得上“蒙尘重光”,出版社功不可没。

(文章来源:豆瓣读书 作者:有容乃大)

“小书馆”系列之《学诗浅说》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书评 <wbr>| <wbr>《学诗浅说》:蒙尘重光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