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元和时代一个文学界的革新运动家——韩愈——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影响在当时不如白居易之大,但在宋以后却长时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专以诗而论,他的特点是以散文的句调入诗,以作散文的方法作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例如在《符读书城南》这一首中有下列各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但是这样的诗能不能算好呢?当然不能。如果这样,就只能算有韵的散文罢了。他的本领当然不止于此,本书以前所引述的《山石》一首,才真正是诗,却没有一般唐代诗家过于追求华靡和平易的两种流弊,他一方面真朴而不华,一方面拗健而不平,韩诗的好处大概可以这样包括了。
另一方面,他对于当时流行的诗体也并不完全反对,并不是首首诗都要出奇制胜。例如下列的律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不平易浅近和白居易的诗也差不多吗?
韩愈提出“文从字顺”的主张,本来是对当时文苑颓风的一种纠正运动。一方面对大历诗派所养成的肤廓习气加以扫荡,一方面将当时散漫芜杂的文体加以范围,名为复古,其实含有革新的意义。不过他既然不肯随俗,要“词必己出”,所以“硬语盘空”就成为他的诗派特征,久而久之,与浅出的元、白形成两条显然不同的路线。特别是他的好友孟郊,专以清巉的词句表艰苦的心情,像“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充分表现过于求深求奇的意图。至于另一好友卢仝,作了一首长的月蚀诗刺讥当局,更是满纸光怪陆离,使人不能卒读,这样的生硬作法,无怪不能像元、白的诗那样合于大众的胃口了。
另外还有一个与韩愈同称古文大家的柳宗元,他的诗以精悍淡雅著。举古诗一首为例: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 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南涧中题》)
细玩起来,是深深得力于六朝五言诗的,但又脱去模仿的痕迹。意深而语淡,情苦而气和,却为韩诗所不能及。
他的七绝也饶有风韵。例如: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二月》)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下面右边页简写)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按他的遭际来说,诗的情感应该是表现得很露骨的,然而词意又如此柔婉,所以是诗人的诗。
还有一个与韩愈约略同时也有独创性的诗人是李贺,他的诗更是冷嶲?峻?不与人同的,其风韵很像古时的宫锦,古色古香而不能裁作时装。亦举一例: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注:这诗咏汉武帝时所铸造的承露仙人被魏明帝移去,相传仙人眼中有泪。这是暗寓唐朝将衰亡的忧虑。)。(《金铜仙人辞汉歌》)
元和时代,出色的诗人不少,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新鲜的作品才能满足日益加强的欣赏能力。不过影响不太大的就不必多叙了。
摘自:小书馆系列之《学诗浅说》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