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由

弗洛姆认为,自由(不是自主,也不是政治自由)是人们极力逃避的一个东西。人们为什么要极力逃避自由的状态?弗洛姆赞同一种普遍看法,即要获得个人的自由,外部权威必须给予自由,不过,他还认为,在那些限制和压制自由的人们内心,也有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个人要获得自由的真正形式,必须首先面对这些心理发展过程。在弗洛姆看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意义,自由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不能依赖任何人,只能依靠自己。自由可能引发孤独、恐惧、异化和无足轻重的感觉。在严重的情况下,自由最真实的形式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弗洛姆最终的结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自由很难获得,人们因此会极力回避它。他提出获得自由的三种主要方式,如下:
1专制:人们可以屈从权势或者成为权势人物,进而跻身于专制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弗洛姆注意到,这种方式的极端形式是虐待狂和受虐狂,不过,专制方式较为温和的形式却到处可见,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一例。
2破坏:为了应对苦难,有人会毁灭身边的任何东西。羞辱、残忍、犯罪都源于毁灭方式。毁灭方式还可以引向自身,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毁灭,最明显的例子是自杀。弗洛伊德认为,毁灭方式是自我毁灭意识转向别人的结果,弗洛姆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自我毁灭是对毁灭方式感到沮丧之后的结果。
3自动从众:在等级制度不很盛行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隐藏在大众文化里,消失在公众之中,比如,和他们一样地交谈、穿衣和思维,就可以不必承担责任,也就可以不必承担自己的自由。
在如何逃避自由的问题上,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取决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按照弗洛姆的观点,在一个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的家庭里,家长在教孩子如何思考的时候,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种充满爱意的气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如何承担责任,理解自由的意义。但是,也有很多不具有创造力的家庭,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家庭鼓励回避行为模式的形成:
1共生家庭:在这类家庭里,家庭成员的性格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家庭里其他成员“淹没了他们”。比如,如果孩子的性格只反映了父母的愿望,或者,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控制过强,父母只是为了伺候孩子而存在等。
2退出家庭:在这类家庭里,父母希望孩子达到很高的标准,对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这种家庭的父母还会采用仪式化惩处方法,他们会告诫孩子,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这类家庭的另一种惩处方法,不是针对孩子的身体,而是针对孩子的情绪,比如让孩子产生负疚感、对孩子态度冷淡等。
不过,弗洛姆认为,家长的作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人们习惯于遵守秩序,他们会在无意识状况下按照秩序行事,也就是说,社会规则已经渗透我们的无意识状态,阻止他们获得真正的自由。他把这一现象称作社会无意识状态。
弗洛姆的人类需求理论
弗洛姆将需求分为“人类需求”和“动物需求”两大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动物需求是基本的生物需求,人类需求则有助于找到人们为何存在的答案,表达重归真实世界的愿望。
弗洛姆认为,有八种人类需求:
1联结:与别人形成良好关系的需求。
2超越:人们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降生世界,他们需要以创造或者毁灭的方式,跨越或者超越客观现实的局限。
3寻根:生根并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家庭感觉的需求。如果生根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孩子将跨越母子关系而走向成熟,不过,假如生根过程具有消极意义,孩子将害怕失去母亲的保护。
4认同感:弗洛姆认为,为了保持理智状态,人们需要拥有自己的感受,此外,人们的认同愿望又很强烈,促使他们必须遵守规则;于是,他们不再关注自身认同感,倾向于从别人那里获取和发展自己的认同感。
5取向框架:人们需要理解世界,需要理解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人们可以在宗教、科学、个人生活哲学以及任何有助于他们观察世界的事物里,找到这种框架的结构。
6兴奋与刺激:积极努力地实现目标,而不是仅仅做出反应。
7统一性:与自然界及人类世界融合的需求。
8有效性:获得成就感的需求。
摘自:《心理学经典读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