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即现在的捷克共和国)的弗莱堡。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比他父亲年轻20岁。弗洛伊德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年龄都比他大20岁左右,此外,弗洛伊德的亲生母亲生育了七个孩子,他是其中的老大。四岁的时候,弗洛伊德从摩拉维亚迁移到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在那里度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过他一直说,他并不喜欢这座城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在学校里的表现十分出色,由于是犹太人的缘故(尽管后来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在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在当时的维也纳,可供犹太人选择的专业只有医学与法律)。弗洛伊德本人希望从事精神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得到这个专业的研究职位,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于是,弗洛伊德只能先到一家私人诊所工作,主要从事精神病的诊治工作。
在私人诊所实习期间,弗洛伊德与一位既是外科医生也是心理学家的人交了朋友,他的名字叫约瑟夫·布罗依尔(Josef
Breuer)。布罗依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病人的过程中,采用了催眠的方法,鼓励病人与自己交谈;弗洛伊德与他结成的友谊,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催眠的过程,按照布罗依尔的病人安娜·奥(Anna
O)的说法,是一种“谈心疗法”,这种疗法鼓励病人讨论在清醒状态下无法想起的回忆,从而减轻病人歇斯底里的症状。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合作撰写了《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之后,弗洛伊德前往巴黎,在著名的法国精神病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
Martin Charcot)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催眠的课题。
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设自己的私人诊所。最初,弗洛伊德对神经衰弱症病人和歇斯底里病人采用了催眠术。不过,他很快认识到,如果让病人处于放松状态(比如蜷缩在沙发上),鼓励他们说出大脑里的任何念头(即所谓的自由联想),就能从病人身上了解更深层次的病因。在弗洛伊德看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分析病人的话语,确定以往何种创伤导致病人目前的症状。
弗洛伊德一些最著名的研究成果,都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发表的。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他发表了三部著作,这些著作深刻影响了以后数十年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这三部著作分别是: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他在这部著作里向世人介绍了无意识心理状态的概念;190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一书,在这本书里,他在理论上分析了口误现象(以后被称作“弗洛伊德式口误”),认为口误是一种有意义的话语,是“动态化无意识”的自然表达方式;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他在这本著作里除了探讨其他问题,也探讨了现在仍然有名的“恋母情结理论”。
作为那一时代权威的科学家,弗洛伊德发现,自己已经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却是他不希望得到的。1933年,纳粹政权执掌德国,开始焚烧他的著作。1938年,纳粹政府占领奥地利,没收了弗洛伊德的护照。基于弗洛伊德享有的国际声望,加之一些国外人士施加了压力,弗洛伊德获准移居英格兰,之后一直生活在那里,直至1939年去世。
性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哲学领域最著名也是争议最大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六岁时就已确定自己的性格,如果顺利度过顺序早已确定的各个阶段,就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没有顺利度过这些阶段,就会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决定各个阶段先后顺序的因素,是性感带(性感带是人体的敏感部位,可以激发性快感、性欲和性刺激)的转移;如果没有顺利度过某一阶段,儿童就会滞留在那个阶段所对应的性感带上。这些男孩或者女孩成大成人之后,要么过度沉溺于性爱,要么缺乏性爱欲望。
口腔期(出生~18个月)
在这个阶段,儿童专注于口唇运动的快感,比如吸吮,因为这个动作可以产生舒适和信赖的感觉。在这个阶段,如果儿童有太多或者太少的喜悦心情,就会形成口腔型人格,或者说具有口欲滞留的特征,形成与口唇相关的行为模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士拥有一些明显的行为特征,比如咬指甲、抽烟、喝酒、暴饮暴食、轻信别人、依赖别人、永远缺乏主见。
肛门期(18个月~3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膀胱和肠胃,通过控制这些部位的运动,儿童可以获得一种快感。弗洛伊德认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采用表扬和奖赏的方法,让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能够做成事情,表明他们已经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拥有胜任任务、富于创造的性格。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的如厕训练方面,如果家长过于仁慈,容易使孩子形成排斥肛门的性格,孩子会成为具有破坏性、处事马虎、肆意浪费的人。如果家长采取过于严厉的态度,或者过早对孩子实施如厕的训练,孩子会滞留在肛门型阶段,形成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要求干净与控制欲强的性格。
性蕾期(3岁~6岁)
在这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快感区转移到生殖器官,为此他提出了最为著名的理论,也就是恋母情结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在这个阶段里,男孩无意识地对母亲产生性欲,而把父亲看作情敌,希望替代父亲的位置。此外,男孩还看到,父亲因为自己的恋母情结试图处罚他,男孩开始有一种被剥夺男人资格的焦虑感。不过,男孩不会与父亲争执,相反,他认同父亲的做法,因为他们各自在争夺母亲或妻子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滞留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出现性倒错现象,要么混淆性别特征,要么性别特征极不明显。
1913年,卡尔·荣格(Carl Jung)创造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年幼女孩与父亲的类似关系。不过,弗洛伊德不同意这个概念,认为女孩实际上只是体验阴茎嫉妒情结(女孩希望自己拥有阴茎,因此而感到怨恨和不满)。
潜伏期(6岁~青春期)
在这个阶段里,性冲动受到压抑,儿童的性能量转移到其他交往活动中,比如社会交往和智力活动。在这个阶段里,大部分儿童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同伴玩耍,对他们而言,不存在性心理的发展问题,也不存在滞留的问题。
生殖期(青春期~成人期)
弗洛伊德理论模式里的最后阶段,涉及性冲动的再次觉醒,以及对异性的性兴趣。如果顺利度过前面所有的阶段,儿童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和身心平衡发展的成年人,他们的快感会集中于生殖器官。如果滞留在这个阶段,他们将出现性颠倒的现象。
当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也遭到批评。弗洛伊德几乎都在关注男性的性发展历程。他的研究工作没有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而是基于成年病人的口述。在他的理论里,在设想的童年“原因”和成人的“最终结果”之间,隔着漫长的时间,人们很难衡量或者验证弗洛伊德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否准确。
人格结构模型
提出性心理发展的理论后,弗洛伊德还认为,要想理解人格发展的奥秘,必须理解大量相关的其他驱动力,因为这些驱动力在人格形成过程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人格结构化模式,试图区分人格三个部分与人类心智的差异,从而描述心智是如何运转的。人格的三个部分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本我”,“本我”负责满足新生儿的基本需求。弗洛伊德声称,“本我”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其基本的意思是,在一个特定时刻里,“本我”只追求快乐,不顾及其他。“本我”不考虑环境里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如果新生儿受到伤害,或者希望吃东西,或者希望换衣服,或者想引起别人注意,“本我”会驱使新生儿大声哭泣,直到达到目的。
“自我”
人格的另一个部分是“自我”。在新生儿出生的最初三年里,他们与身边的世界发生互动,“自我”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基于这个认识,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所谓的“现实原则”。“自我”开始意识到,身边的其他人也有愿望和需求,率性而自私的行为可能导致伤害。“自我”必须考虑特定环境的现实状况,再考虑如何满足“本我”的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再三考虑是否要做某件不妥当的事情,这是因为他理解,这样做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这是“自我”在发挥作用。
“超我”
儿童到了五岁、生殖器官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开始有了“超我”。这是人格的又一部分,它由道德与理想构成,通过社会和家长传输给孩子们。很多人发现,“超我”类似于良知,它们都代表人格的某个特定部分,即用于分辨对错的那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对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士而言,“自我”比“本我”及“超我”更强大,只有这样,他才能充分考虑环境的客观因素,既满足“本我”的需求,又不触犯“超我”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超我”最强大,他必须遵循最为严格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的“本我”最强大,他会为了寻求快感而舍弃道德,最终伤害别人(比如,如果有人愿意寻欢作乐而放弃道德,他会去强奸妇女;强奸行为就是“本我”过分强大的标记)。
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心智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感觉、信仰、冲动、潜在的情绪都隐藏在无意识之中,我们清醒的时候,无法捕捉这些存在。不过,弗洛伊德意识到,除了意识和无意识,还存在不同等级的意识状态。
“无意识”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冰山四周的水面。不属于意识的任何思绪,都可以归入“无意识”。这是我们从未体验、从未意识到的存在,所以,它们不构成我们的人格,也与我们人格形成无关。
冰山的比喻图冰山的顶部,就是我们的意识,是人格构成的极小部分。我们所了解的意识,只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其实对人格的形成过程知之不多。意识的内容包含思想、感知和日常认知。
直接处于意识之下的,也就是位于冰山底部的,是前意识或者潜意识。如果给予必要的提示,我们可以获得前意识,不过,前意识并非意识里比较活跃的部分,需要激活才能被唤醒。比如童年时代的回忆、过去的电话号码、年轻时代老朋友的名字、任何深藏于心底的回忆,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只有在前意识里才能发现“超我”。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我们只能认识冰山顶部的内容,而无意识的范围之广出乎我们的想象,它包含人格里很多隐藏的、很难接近的多层次存在。正是在这个部分,可以发现诸如担忧、不道德冲动、耻辱的经历、自私的需求、不理性的愿望、无法接受的性欲等。这也是可以找到“本我”的部分。“自我”并不固定在冰山的特定部分,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都能找到自我。
无法否认,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完全改变了人们对性格、性行为、回忆和心理治疗的观念,当年他是轰动一时的研究人类心智的学者,一百年之后,他已经成为大众眼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摘自:《心理学经典读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