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乡下的人认死理,既然外出打工,大家都挣了钱回去,你不挣钱就是不对的。真没挣到钱,好好编个理由,最好先就别回家了。
http://wx2/large/63517a28ly1fc8oh3qnx8j20dw08c3yr.jpg
文/于凡诺
陈楠是我的发小,他大学毕业后,辗转来到了北京,一年多过去,每天起早摸黑的,尝试过很多工作,却仍然没挣到什么钱。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年多时间,除了吃的、穿的、用的,绝大部分交了房租。年底了,捏着剩下的几千块钱,真不知道该不该回去。而他曾经是家里的骄傲,更是老爸的骄傲,老爸一度坚信他是会“做表率,荣归故里”的。
现在过年了,到底该不该回去,他心里隐隐作痛。
记得从前,读书的时候。不仅爸爸妈妈,就连村里人,还总是说,别担心钱,年轻人要多学点知识,做个有用的人。村里的老人也往往以谁多读书为荣。这些年,渐渐地变了。大约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的吧,过年这几天,走亲访友的,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听得最多的都成了祝愿升官发财的,已经鲜有提多读书事的了。
钱成了一种硬道理。
记得当年,一个远房表哥外出后,就一直没有回家,后来听表姐说,他那几年是没有赚到钱,身无分文,感觉没有颜面回家,所以一直在外面四处游荡。从家里出来时,全村人都知道他是出来打工的,可每次直到年底都没挣到钱,有时候为了省钱还捡废品买卖,他实在没脸回去。幸好后来挣了点钱,又在外凑齐谈了一个媳妇,才勉强回去了。
隔壁村还有一个朋友,外出几年了,都没给父母一分钱,手里也没积蓄,也没有女朋友,家里因为盖房子欠了一大笔钱,也不敢啃声,后来他老爸身体不好,压力越来越大,真不知道怎么混下去……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被父母指桑骂魁骂的一无是处之外,他自己无奈却无从解释……
陈楠回忆,自己外出这期间,也不间断打过几次电话。接电话的是老妈,她经常不经意之间说的都是别人家的那些事,比如隔壁的小六子,出去了三四年,不知道拿了多少钱回家,家里不久前盖起了大楼。还有初中没读完的狗伢子二小,出去打了几年工,最近家里也在盖楼了。而当年他的一帮高中同学,好几个早在他读大学几年间,家里就开始一个比一个炫了。
也难免,这些年来,就连大学同学或儿时玩伴见面了,问起来,讲得最多的,还总是那些有用的,谁谁谁,开了大公司,谁谁谁升官了,讲到这些人的时候,大家的语气都不一样,而气氛也就悄悄地异样了。
事实上,没挣到钱,的确让人感觉理亏。
就像北京那个打工的杨卫,这个春节回家不到四天,便偷偷回到北京。他说自己已经“无法与父母沟通”,而这“无法沟通”就是父母责怪他“在北京没挣着钱”。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幸运,但是现实中有的人的确时运不济。如从河南老家来宁打工那个王某,自打工的船厂倒闭后,王某就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跟家人联系时,家人说了一句“在外面挣不到钱就别回来了”。他就再也没和家里联系过了,失联了近六年,在外漂泊多年成为了一名流浪汉。
甚至还有铤而走险的,不过,那只是逼自己走上一条危险的不归路而已。
哎,或许好点的,还能在除夕夜,把他们自己送到酒吧里,一个人坐在酒吧一角,喝着酒,抽着烟,神情忧郁而游离,然后在不断的酒精浇灌中麻木自己。
没挣到钱,编个好理由,最好先别回了
随着大年夜越来越近,陈楠翻来覆去,几个大晚上接连失眠。
有一天,无意中,拨通了表姐的电话,表姐听完,沉默了一小会,轻声说,“乡下的人认死理,既然外出打工,大家都挣了钱回去,你不挣钱就是不对的。真没挣到钱,好好编个理由,最好先就别回家了。家里不知道,多少还存有一个念想。即使知道了,只要不是太公开,脸面还是在的,至少自家辛苦一点,在别人面前还是不是太难堪的。”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号:yufan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