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难就业年,就业怎么办?

标签:
就业杂谈 |
分类: 企业 |
眼下全国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涌进市场,再加上历届积压的就业人士,据说达1000多万,最难就业年来了么?
有一个公司在网上吐槽,今年是新闻媒体大事渲染“史上最难就业年”,可是这些毕业生去哪里了?企业招人如此艰难。我们在人才热线发布招聘广告,一个月收到简历不超过30份,通知10个人来面试,往往到了面试日,前来面试的人也就1-2个人;只好去人才市场摆摊半天,收到2份简历。通过面试筛选,答应XX日来上班,临了,都没来!郁闷!
诸如此类的事件和案例还很多,这说明,所谓的淡季和旺季,全是相对的。并不绝对地存在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候。但是大学生不要心存幻想。这种情况下,企业招不到人,不是因为人少,而是因为他们要求高、宁缺毋滥,招不到自认为最合适的人。当然,问题总是双向的。除了人尽皆知,越是优秀的人才对于招人公司的要求期望都越高的问题,过硬的品牌和业界口碑始终是任何公司一道永不倒下的王牌。一方面,是人头攒动,一方面,冷清地鬼都不问津。
最难就业年,突出了人才进入买方市场的事实。
这一点对于求职大军中的一员,是很大的一个不利消息,好在不利由小到大已经很久了,以至于大部分人从习惯到麻木了。但是,一届又一届学生们亲身面临这种格局,还得寻找出一条路来。那么,广大的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大家“甲乙丙丁”或者“ABCD”都差不多,五花八门的证书摞起来高度也相似,甚至身材、高矮、胖瘦都相差无几。在就业岗位有限的前提下,在竞争几十比一甚至几百比一的前提下,怎么办?
首先眼界实际一点。许多毕业生怀抱有种种浮华喧嚣,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就如泡沫一样,还未被挤掉,一下子似乎还很难融入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当然面对不同的教导,人才究竟是什么?有创意的人才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些有助于公司跨越式成长的核心人才是什么在哪里?这些问题,还不如说,毕业生真正要回答一个问题,当发现国家、地球和世界并不是那么需要你的时候,你该干什么?
其次,动手做出点实事。职场面对学生,一般简单划分一下,发现可以不完全归纳这一群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什么都会干一点的,大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第二层次:会干一部分事情的,大约占百分之十几。第三层次:具有一个核心优势,还能兼顾其他领域的,占百分之几。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不能干不算最紧的,往往还不能正确认识,不仅心高气傲还手高脚低。这个时候,其实稍稍做点实事,比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强。比如,完成一个方案,做完一个完整设计,独立做好一个程序,等等。
再次,寻求专业培训。笔者在与相当多的富有人事经验的企业人士聊天时得知,对于初次走出校门,没有真实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其实先沉淀一下,利用各种机会,学习研究一下就业情况。找准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或通过实习迅速增长经验;或者结合市场需求点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寻求专门培训机构培训,再以此为跳板寻求就业。就往往占有了求职的优势。
或者说,从一个自然人通过学习毕业以后,成为社会人。如果他某项技能突出,且经得住实践,往往就进入了这一领域合格的人才储备大军之中。如果能再进一步,经历了实际锤炼,可以娴熟地完成某种工作,就已经成为了特定企业(需求这种工作)的渴求对象。在就业市场,广大的企业专职HR就是在找这号人。
此外,尽可能地正确理解眼下的社会、职场。稍微说远一点,毕业生还要明白,招聘进去是一回事,升值是另一回事。有一回,一个老朋友对我说,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新人刚来公司的时候,就这么受高层的欢迎?后来一个偶然的情况,才明白了原委,第一,他是董事长的亲戚,第二,他是公司众多高层的校友,第三,他从前在公司实习过。等等,所以毋需攀比,毕业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就只有认准自己的路,而不要成为某种无谓的牺牲傻逼。最好的是心中始终有理想,还能在现实中逐步实现。
人类社会进入有组织的经济活动中以后,企业终于成为了一种压倒一切的经济组织存在形式。在战略排第一,还是执行第一的争论中,以及在诸多犬牙交错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许多的根本性的成败因素都指向了一个因素——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总是抽象意义上的,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序的磨砺,才能真正具有职场或者社会人生中那种迷人的气质神韵。这些话,希望有人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