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市青年大创业——房山站

标签:
创新创业杂谈 |
分类: 企业 |
助力全市青年大创业——房山站
http://s9/bmiddle/63517a28g01b73c451e58&690
北京西南大门,房山区,2012年11月26日,成为了全市青年创业最新聚焦的核心。这是团市委推动促进全市青年大创业在路上,落地夯实的又一站。走访了房山园后,来自昌平示范园、大兴园、启迪厚德创新谷、怀柔园、京仪科技孵化器、尚8、北创园·金实园等十几家园区,以及创世网、麒麟新媒等创业团队代表,现场交锋,分享经验、直面困境,希冀携手新成立的房山园,共话未来。
跟创业者谈创业
故事一:带着孩子创业的博绣艺术
在房山园,一个带着孩子创业的创业者,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孩子不大,进去时,正坐在一张软皮垫的铁椅上,一双可爱的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看着他父亲在拨弄那些线团、那些已经成型的或未成型的作品。
记者问:“小朋友,你多大了?”回答:“六岁。”
又问,“在看什么呢?”回答:“看爸爸绣画。”
“你喜欢吗?”“喜欢。”
“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喜欢。”
……
http://s10/bmiddle/63517a28gcf8b91d63bd9&690
或许屋子并不大,孩子也并未真懂事,但是真真切切的,满屋子的艺术品正点缀着他的童年。
人民画报曾经这样描绘过在这里工作的创作者之一,钱均,“从风光山水,到人物肖像;从博采众长,到自成一家。钱均走出了自己的刺绣之路,作品中凝聚着感动、思想和灵动。”
……
故事二:台北故宫的艺术典藏
“我们这里是台北故宫的艺术精品。”房山盛宝融通公司的英俊的男孩,正在诚挚地向每一个走进参观的人,小心翼翼地解释。“我们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台北故宫典藏精品的影印,保证无论色彩、构架、无论焦、浓、重、淡、青;还是浓、淡、干、湿、黑;都栩栩如生,与真迹无二。”
记者:“你们为什么想到做这个?”
回答:“我们的老总极有艺术渊源,太喜好这种艺术。当然,共同的爱好者很多,于是做大,通过市场化带来真正的共赢。”
记者:“你们这个东西在这里好卖吗?”
回答:“这里刚开业不久,还不太清晰。不过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是真的喜欢它。”
……
http://s6/bmiddle/63517a28gcf8b92aeaa35&690
结束后良久,记者一直忘不了虔诚地站在门口,那双期盼的眼睛。一直在默默地感动,并且祝福。
北京青年创业园房山园,设在盛通家居广场6-9层,共8000平方米,由集中办公区、企业创业区和公共服务区三部分构成。可容纳150家创业企业,集聚约1000名创业人才,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可达5000人,上缴税金约1亿元。
听园区说创业
引子:喜欢创业的女孩
一位资深创业园人士,告诉笔者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一个同事,女儿从英国高校毕业回国,就在他们园区,因为学识水准高、技术精湛,被多家国内外重点企业看好。但是她一家也不愿去。她就喜欢创业,她喜欢把自己的想法真真切切,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现实。尤其是看着对对人们有益,她就特别开心。尽管现在初创阶段,特别辛苦,成为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一族,旁人看着都心痛,尤其是同事,更是不舍得自己的独生女……不过,这姑娘,用自己的阳光坦然释解了一切……
也许创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各个创业园区,就是旨在保护这些圣洁的情感。寄希望像稻田一样,养育一茬又一茬稻麦。
如果把每个园区的创业者看做麦子。实际上,除了如何选择麦种,即“找一个好团队、好项目,特别难”的问题。到了收获的季节,还存在如何收割的问题,即最终怎么受益的问题,关系园区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扩大持久运行。与会的众多园区,提出了目前正在摸索的三种园区模式。
第一:可以割麦。
对于自己园区优秀的团队、项目,几个月,成功毕业之后。怎么办?有的园区,尤其是市场化运作较大的园区,会上坦诚希望与大家合作,他们不怕别人割麦子,他们希望兄弟园区都来割麦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质的麦苗。
仔细考察,这正是不同的园区定位所带来的可喜结局。
这类型的园区定位,或者说考核,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孵化毕业的企业数量和质量。其商业模式,盈利主要来自租金、所占股份,运行依托各方拨款、投资机构、投资人投资以及各类基金支撑。
实际上,这也就为解决烦恼大家如何选拔、培养优质团队问题,提供了一条通路。难题是,大家通力协作,资源共享,能否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实现最大共赢。
第二:不能割麦
有的园区,则对大家割麦心存芥蒂。首先他们的定位,是全程培育创业团队,从小到大。而且,尤其是创业项目启动的时候,园区投入非常大,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还有各种资源的深度调配,就像辛勤的园丁。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园区自己有适宜不同阶段的企业生存的空间。
如果一个自己精心呵护培育、凝聚了大量心血的企业,插翅飞走,损失太大……
或许,这也是目前不同的创新创业发展中,最讲究忠诚度的园区。事实也证明,在一批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的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企业自适体,“家庭式园区”
这又是一种园区生态。
其代表人认为,很多类型的创业型企业发展壮大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尤其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情。他们认为,有些企业就是那么大,必须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律,进行扶助。尽管这些企业一直在苦苦寻找机会突破,但是真需要多年的沉积。这个时候,我们做的,就是与创业者走进,真正进入他们心里去……
然后,或许我们还真能守住了创新创业一小块领域……
暂时的困惑
除了常规的选项目、选团队之外,场地、融资、人力、政策、资源等等都是问题。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即卖出产品变现的问题。细化,一是内在于创业者的,是否希望从小事做起,是否具有挣钱意识,二是外化的产品竞争力和销售渠道等等诸多问题。
大家还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其他问题。如有些园区代表说,尽管不断改善,但是普遍企业税负还是较高,手续繁杂,最主要是融资难。极大地制约了许多创业团队的发展。
还有的园区说,尤其是在淘汰时,有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在短时间内通不过,但是的确还挺好,而且那项目人很多还真哭了……有时候,工作人员都很同情,按照规则,却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期望“自救者天救吧”。
有很多看起来很有优惠的政策,却没法落实。比如说对创业者在装修、社保方面的一些补贴等等方面的政策就不如预期。
尾声
创新创业,这是很有梦想,充满激情的事业。采访的两天里,团市委事业部的莫伟钢部长、苏日娜副部长以及工作人员,招呼着忙里忙外,有时候深入鼓舞创业者,有时候与园区深度交流,有时候与区县创新创业工作部门的同志讨论如何做大做强青年创新创业……也许北京每一个创业者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感觉创业之路越来越宽广的时候,其实这里头蕴含了太多人的心血……
不后悔、不遗憾,有梦想,年轻就是本钱!
首发:http://www.zgkjzx.com/html/kjzxgc/2012/1128/11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