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杂志都变成啥样了
(2012-02-23 23:58:49)
标签:
报纸杂志改制杂谈 |
分类: 时评 |
报纸、杂志都变成啥样了
国家热热闹闹了好一阵子,似乎终于形成共识,举世共襄改制盛举。在形成的这波轰轰烈烈浪潮中。很多人似乎真有心帮助财政竭力成功转型,负担转嫁,最大限度化解风险。然而问题的之下却又似乎急涌现出了不同帮派不同系统各自扯大旗立山头,分疆裂土,瓜分天下之势。在人情、人脉、人气的种种气氛中,圈钱为王,大家忙忙乱乱而又哄哄闹闹,名和利都要,濒临死亡的设想生存,生存下来的求扩大,夸大了的在幻想一统天下。貌似昏乱混战的局势,实际可能是在加速重新组合分化,极力抛出一些弱势群体出局,拔出强势群体形成问鼎天下、转而席转天下之势。强者更强,弱者灭亡。
几位媒体资深人士闲暇里常常说,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在以前过得是极其悠闲的日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似乎总能够坚持守住一些理性纯洁的美好底线,也总能保持有尊严的清廉而快乐。名理所当然是压住一切的首位。现在直接被颠覆了。一张报纸、一本杂志,尤其是一本月刊,要养活一群人,很困难。逐利,成了最核心的目标。现在是在混混噩噩中追求或者保证一种下作的快乐,而且还并不知道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底线是什么?
逐利追名,文化杂志开始给人涂脂抹粉,给人开道吆喝、甚至擦屁股……
一篇篇文章,从提纲到采访视频录音,再到文字,一直很柔声柔气很低声下气。被采访这些,一般是头大的主,都是来钱的大爷,吃饭的什当,编辑部怎么可能大意。提纲,要严格的设想,绝不容忍丝毫的差错,一定要对方适于回答。要得体合乎时宜,也要具体,还要典型有代表性,必须要让对方好回答。至于文字,必须字字斟酌,句句小心,谨慎成型后须得对方过目认可。这就是稿子,最后变成黑纸白字的文章。而对于那些附带的视频,往往受采访的主人公,都是在斜视着镜头前方,因为那里是一页放大的写着醒目回答语句的纸板。这就是很多人见过的一些新闻事实上的出炉经历。
这些披着白纸黑字形状的文章实际上只对被采访人有诱惑力,别的人将越来越觉得乏味。在现实凌厉的攻势之下,杂志的文化思想一而再败退下场。这过程可能是剜肉补疮,破坏性大开采进行倒卖,或者也是早期积累资金拼杀的历练,硬者赢得天下。
不过,不管怎样的理由。在这一本本华丽的纸张里的盛满了的只剩下赤裸裸的宣传,文字是商品,文章逐渐趋向成软文,甚至接近就是广告了,太直接了,有些人受不住,但是钱来势凶猛,无人可拒。这就是现实,也是可悲所在。比如一个带着录音笔进行采访的人说出一系列令人作呕的奉承谄媚之语已经是一种恶心,然而那接受采访者虚弱地一通说辞之后,实则欣欣然坦尔受之则只能是人性的可悲。
如果只有极少一部分是这样,大抵笑一笑就算是过去了。可是这是一种大势,常常倾倒一片的。就好像在一群精神病人当中,可能最不自在的就是唯一清醒健康的人了。好在有分量的媒体并不多,有一定历史,有头有脸真正带国字头的还是少而又少的。这是稀缺资源,还因为文章、期刊,社会始终是需要的。于是,头脑聪明的人,看到了商机,发动全部力量,从这里去牵动社会的资金力量进行利己的分配,于是乎,似乎一锤定音——金钱为王主宰了媒体新混战时代。
曾经有人笑着说,除了只说党的好话,媒体现在开始变成只说企业的好话了。但是常常说好话,也很难。好话说多了,得加大分量,成了大话;大话说多了,在加大分量,成了假话……
报纸、杂志大抵是越来越没人看了。不仅仅是新媒体的崛起。如果说内容为王,还留住了一部分人的眼球;那么现今的金钱为王,就只会是在慢慢消磨了人们的灵气,腐蚀人们的心灵。
一旦长久地这样下去,社会不正常的机体就会越来越多。文化究竟将走向哪里?
而希冀解决了生与死之后,幸存活下的机体,再去自然地据理判断真与假、对与错、善于恶的问题,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无奈和悲凉。就如草原上血腥中残存下了苟活的狼一样,指望它摒弃血腥残暴,甚至终于说说羊话是如何一种荒谬了,退一步,假使真是发生了,也只是凸显了更大的悲哀。
看看现在,
报纸、杂志都变成啥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