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原创草根中国真言家教 |
分类: 杂谈 |
教师的硬伤伤了谁
俞云杰
笔者教了三十多年的书,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并不多这个事实。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意识到了,并陷入深深的内疚——愧对自己的孩子。真是“教别人做饼,自家的饼嘎炉上”。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所致,但主要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着几个盲区。
角色混乱——错把家庭当学校
每个教师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长期的职业习惯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偏爱婆婆妈妈的说教。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大多数教师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待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孩子遇事就容易产生畏难退缩的情绪,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无疑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秉承这种个性。
职业惯性——应试教育难摆脱
大多数教师为了生存、竞争,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各项任务挤占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应试教育又让他们不得不看重语、数、英主科,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成了“优秀生”所谓的“书呆子”。一旦离开中学,就没有了优势,更脱离了束缚,旧习难改。不难想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只有惟分数论,所以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都不会脱颖而出。
社会现实——攀比效应难应对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家庭生活,两点一线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使得教师和孩子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就有很大的制约。虽然,每逢节假日、寒暑假,学人学样、爱慕虚荣的教师也会让孩子到各类培训班学习,琴棋书画、弹唱说写,十八般武艺通上两三样,孩子假以听命,累得晕头转向;而且一到初中,这些东西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看似孩子社会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孩子也比较优秀,其实不是孩子的情趣所好,学的也只是浮面,因此,大多都是花拳绣腿的,达不到专业的水平。
总之,身为教师,除了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面对考核、职称、晋升等问题,但无论如何不可把这种恶意竞争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带给孩子,把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加到孩子身上。要把教育子女的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放心让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千万不可回家了还当教师,每天应该都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要让孩子关注社会,爱读书,阅读报纸、杂志及各类书籍;要尊重孩子,创造机会带孩子外出走动,拓展孩子的视野;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出来的……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教好人家的孩子容易,教好自己的孩子困难”,教师教育子女——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值得同行们好好商榷。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同行共勉:在校当个好老师,回家做个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