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七颗钻石  绽放爱心

(2012-04-18 19:40:16)
标签:

随笔

原创

中国真言

杂谈

草根

健康

亲情

情感

人生

人文

人性

生活

学习

社会

分类: 教育教学

七颗钻石  绽放爱心

俞云杰

上午,听了张敏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我不禁感叹到:每一堂课,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深入探索,就会不断激出智慧的火花,而我们的课必将越来越精彩。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简短,情节简单,但内涵却很深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抓住文本做文章,抓住课文双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感悟,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亲近文本,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以图片(贴图)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简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也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抓住主线。
  初读课文,张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虽然简单,却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1)空(2)有水(3)装满水(4)变成银罐(5)变成金罐(6)跳出七颗钻石,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老师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课堂上,张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服务。而课文中爱的不断发展、爱的情感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她设计之精心。

1、抓重点词语促感悟。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只是浅显的文字阅读,所谓‘文情并茂’,即指文字中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要会发现和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涵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第二段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哪儿也”“累的”“睡着了”来体会小姑娘找水的困难和艰辛;抓住“竟”“喜出望外”来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抓住“反正”来体会母爱的伟大等等,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础,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亲切话语贯穿全课。一节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教案设计,教师激情的授课,气氛活跃的课堂,美观的板书等等,我觉得教师的语言也至关重要。亲切恰当的过渡语、评价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听觉感官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从刚开始上课一直到这节课结束始终用激情饱满的语言感染着学生,让孩子乐意听、主动学。

三、超越文本,绽放爱心。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课中,张老师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如进行拓展练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在练习本上。最后,通过一组有关爱心图片,一首《爱》的诗歌,将这节课的感情进行升华,达到情感教育之目的。

当然,课堂中遗憾的是没有给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应该通过抓朗读来推进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理解了关键词句之后,教师要抓住指导朗读来感悟人物的心情,进一步理解万物之大爱。还有,课堂上教师要主动“换位”,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则作为倾听者,以整合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总之,听了这节课,我不仅感受到了张老师的语言魅力,而且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她不薄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停滞不前,更让我加深理解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后生可畏,张敏老师加油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