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从文本的“浅水湾”到了“深水区”
(2011-04-15 16:13:10)
标签:
教学原创中国真言草根情感人生人文人性社会生活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应从文本的“浅水湾”到“深水区”
——《小壁虎借尾巴》听课有感
俞云杰
昨天,参加校际课题研讨活动,我听了施秀玲老师的课,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第一,打破传统的讲读模式。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施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她以读代讲,以说代讲。改变了读的方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朗读能力,确实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第二,着力于思维的训练。从看童话——学童话——表演童话,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使学生处在高度的兴奋中。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学生一次又一次说得有新意。在进行演示排练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学生表演得非常认真。这样,施老师巧妙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本领,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潮。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课外布置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段落结构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和感知说话、写话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的道理。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一年级的学生坐不住了,有点乱,她就用温馨的眼神、提醒的话语,学生也就唱起歌谣或儿歌,并自觉坐好,认真上课。
第五,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教师的语言简练。从猜谜语激趣,复习课文导入到新课学习,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到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最后续述故事,拓展延伸,做到了井然有序。
“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一篇课文正如一片海洋,既有“浅水湾”,也有“深水区”。教师若仅仅带领学生在“浅水湾”转悠,看见“鱼虾”便止步,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及运用,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很难真正做到扎实有效。细细推究,不难发现,本节课还是忽视了语文课姓“语”的特性,尽管看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似乎丝丝入扣、无懈可击,却是浮光掠影,学生是匆匆到课文的“浅水湾”一游,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就“船”到“码头”了,既看不到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与运用,也看不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更看不到创新能力的培植,学生所得的仅仅是对情节的理解、记忆及故事所告诉的知识。这些所得,充其量不过只是“小鱼小虾”。如此教学,有以下几处实在值得商榷的:
一、教师要通过挖掘词语,领会小壁虎的性格、品质。如,“一震”体现了小壁虎的聪明;“爬呀爬”体现了小壁虎坚持不懈,不怕辛苦;“多难看呀”体现了小壁虎也很爱美。“……行吗?”说明小壁虎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要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朗读,把这些词语再深入体会,小壁虎会显得更加亲切。
二、应该巧妙地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比如“断了尾巴后,小壁虎会怎么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急壁虎之所急,忧壁虎之所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这样,学生自主地读书、积极地探究,学习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求,不再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而被动地接受。
三、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幻想,常把物体拟人化的特点,教师若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课文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直观的图象,学生被优美的图像所吸引,学习热情随之高涨起来,更容易知道了这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再引导仔细观察,并且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有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
四、时间把握不充分,前松后紧。在适时拓展这个环节,施老师说:我们知道了小鱼、老牛、燕子、壁虎的尾巴作用,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教师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没有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她想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由于时间的关系,她只好自己取而代之:松鼠爬呀爬,爬到小河边,看见鳄鱼在岩石上睡觉。松鼠说:“鳄鱼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攻击敌人呢!”
说三道四,语文课上让学生所得的不仅仅是对情节的理解、记忆及故事所告诉的知识,而是要看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与运用,也看得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更看得到创新能力的培植。这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这种境界,让语文课多做“语文”的事情,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