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原创中国真言随笔草根教学教育健康情感人文人性社会文化 |
分类: 杂谈 |
师言堂(之十二)
公开课为何似戏如梦
俞云杰
公开课本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按理说公开课仅仅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起,公开课的性质发生了质的演变——公开课的好坏代表着一个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由此许多学校乐此不疲,每年要举行的公开课多如牛毛,有校级、片级、学区级、县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
那公开课到底是让人欢喜还是让人忧呢?窃以为……
首先是公开课成了“演戏”。为了完成公开课,基本上是整个教研组全体“出动”,如临大敌,为一节公开课出谋划策,共同研究教案,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精心“排练”;然后,邀请上级领导、教研室专家到场听取公开课的表演。上课教师根据指导结果再演练,直到大家都觉得满意时,终于在众人面前登台亮相。因此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往往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修成“正果”,精彩做秀,不容“砸场”。而在这种准备之中,不仅要耗去专家、教师、学生很多精力与时间,而且教师从中摈弃了求真而不断地作假,学生从中失去了本真而潜意识中认可了作假。更为可笑的是,有些上课教师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所用的课件是课前请其他“有专技”教师帮忙制作的。课中,教师遇到操作障碍时就卡在台上,手忙脚乱,敷衍了事,甚至出了笑话。
其次是公开课成了“做梦”。开课老师经过大量时间的提前“操练”,正式上课时提心吊胆地演了一出“戏”,为了“照顾”其他听课者而忽视了学生;课后大多老师都说像“做梦”似的,飘飘然的,觉得自己像个小丑给其他人看着。乃至于最后是掐着秒表来计算安排上课时间,最后总算秀了一回。下面听课的领导“像雨,像雾,又像风”,评课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解剖”;听课的老师“云里雾里梦一场”,稀里糊涂瞎掺和。表面上看,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大家怨声载道。要知道,如果平日的每一堂课都要牵扯这么多的精力,都要这么“折腾”,那我们老师也就全“趴”着了,这教学也根本无法搞下去了。
何况如此公开课有的人是被或指名道姓,或婉言劝导,或强行摊派要上的;如此公开课也有些人是不惜送礼拉关系要上的,原因很简单,这样评优、晋级都可以优先;如此公开课,让那些在课堂上有创新发展意识的老师对公开教学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如此公开课,使得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进而对公开课敬而远之。
笔者认为,公开课应该是教研专家的专利——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教研专家上的公开教学课所展示的经验、成果往往是比较完整,比较浓缩,能比较充分地展示专家的教学技艺,有其实效性,可以移植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而常态课是普通教师的家常便饭。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说句心里话,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进步,不是靠那几节公开课就行的,而是要靠平日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有奇人精辟地断言,“如果说自然生态的恶化给人类敲响警钟的话,教育教学生态的恶化就更应当为人类敲响警钟。”因此,千万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教师选拔赛的舞台,千万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考察教学的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教学的本身价值而流于形式。应该还教育教学一个本真的面目!还教育教学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