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虑”还会“一失”!
(2010-07-04 00:59:18)
标签:
教学教育原创杂谈中国真言草根随笔文化健康情感人文 |
分类: 教育教学 |
“千虑”还会“一失”!
——《七颗钻石》听后反思
俞云杰
前次听了施云琴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收获很大,这节课所呈现出来的关于新课改的信息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施老师的课有不少可取之处:1、思路比较清晰,按照“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体会情感”这几大环节来进行教学的。每一环节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2、各环节过渡自然,教师注意收和放,小结时在学生粗浅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提升学生的认识,可见老师对教材把握比较深入,备课下了功夫。3、教师的素质较好。从语言的表达和课堂的调控来看,可以看出施老师语文素养较好。4、拓展环节注意搜集有关星星等资料,开发了学生的兴趣“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5、教师意识到本课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因此特别重视朗读训练,有个别读、齐读、老师范读等。
当然,“千虑”毕竟还会“一失”!再好的课也会有遗憾之处,因此我在听课中有了一些思考,不知是否正确,提出来供大家斟酌。就我们中心校语文科的研究课题“激励主动学习,发挥潜能与个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而言:
1、双主角色体现不够好。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学生的主人,享受做学习主人的乐趣,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学生个别自主学习时,要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兴趣来决定教学的进程。《七颗钻石》一课,在探究
“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这一话题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出现认为“小姑娘很爱母亲、很爱陌生人!”、“为什么把水给小狗喝?应该先给人喝!”、“爱人,也要爱动物”等等观点。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看法,而教者怕时间不够匆忙作了总结。这时,应该适时渗透“爱心”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然后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大胆想象”。
施老师的课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顺着教案走下来的,教师表现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但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双边学习” 体现不到位。
2、不能关注生成问题,要展示思维碰撞。
教案是死的,学生是活动的,活动是活的,有很多不可预设的生成性问题产生。有底蕴的大师上课,精彩之处正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有独到精彩之处。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一手。课后我们分析看似顺畅的教学为什么学生活不起来,主要原因是教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生成问题的空间,但没给学生释放生成性问题的机会。如《七颗钻石》教学中,施老师只是让学生找出水罐五次变化的句子,了解水罐每次变化的原因。而不是围绕“水罐的神奇和发生了一次次变化”这个主线问题,让学生深入体会当时水的重要,再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会相应产生不少的问题,教师恰当引导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不会出现主线问题丢失的失误了。
3、没有让学生处于真正“读者”的地位,应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他还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让学生读。无论是朗读、默读还是其他形式的读,一定不能只是只言片语的读,要让学生大面积地,潜心地读。要通过有层次、有目的的读训练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直至读出感情。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七颗钻石》教学中,施老师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但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处,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有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即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习得读书的方法。
总之,各类型的课都可谓精彩纷呈。聆听老师精彩的作课,听者自然是受益匪浅,同时也会留下了深深的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些什么?相信我们通过课题研讨活动,不断地反思和努力,既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