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0-05-07 16:02:53)
标签:

原创

中国真言

杂谈

草根

读书

教学

教育

生活

随笔

文化

校园

情感

健康

分类: 教育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点见解

 俞云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课堂上没有了老师强安硬套的羁绊,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无论是在轻松自由的读议空间,还是在合作探究的操作空间,都能相互吸收好的东西,接受好的意见,让自己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萌发。这就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下面,我就自己在《激励主动学习,发挥潜能与个性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谈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点认识,以便抛砖引玉。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定性思维模式,教师仍不能在客观上把学生放开,而总是习惯于给学生明明白白地指出一条道路,让学生沿着教师为之设计好的路线前进,这就是所谓的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拘谨地围着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了惰性,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发问,缺乏个性化见解,有独特的观点也不说出来,一切等着老师剖析,等着老师发问,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而老师也往往总是把多样化的回答统一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上来。有的老师对个别学生的“另类”意见采取淡然的态度;有的老师对“出格”的想法报以不屑的神情;还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求全责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

在合作学习中更是缺少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仍是各自为“政”,少数优秀生仍是“一统天下”,小组成员缺少明确地分工,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合作题目的特点出发,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合作学习活动只是浮于表面。

在探究性学习中,昔日课堂上教师的满堂问变成了现在学生不断地问,包括字、词、句等,有些问题过于肤浅,有些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当然也有的问题意识很强,知识面很广。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梳理与选择,甚至把疑难的问题直接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生自灭”,根本不重视探究的结果,还美其名曰“这就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来,何谈自主学习能力?何谓合作探究?又何来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多和学生沟通,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尊重的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师生距离拉近了,学生有话才敢讲,愿意讲,课堂上才会更多地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此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时不能只提那些爱举手、比较活跃的学生,不能让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开口的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还有,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老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尤其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语气, 可用“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等语言,使学生倍感亲切,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生机勃勃,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由地读书、尽情地说话;大胆地解放大脑、大胆地放飞想象;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享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探究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如,教学《欢庆》一课,课伊始,播放《国歌》,并投影展示课文的插图。雄壮的乐曲,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聍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味,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景物。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由此体会人们共同欢庆祖国生日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激发思维,开发潜力。

    新课程的核心就是开发学生的能力。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独立地掌握它们。”课文知识不应该是由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出来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一千个学生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从而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的见解,不论合理与否,都是宝贵的,毕竟它证明你开动脑筋思考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让学生什么问题都从老师所指引的某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这样思考出来的答案必定会是众口一词。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培养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会限制他们个性的发展。像《凡卡》《买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这一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写上续篇;学了《山行》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都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所以,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多角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知识的灵活性上狠下功夫,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争辩、评论,让他们敢于创新。

4、更新学法,促进发展。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1)一般性的问题,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等。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理解草原辽阔美丽的特点。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采用“电脑绘画法”,描绘出一幅奇丽的草原风光图;有的采用个性化阅读,声情并茂地读出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美,草原诗情画意的风光美;有的采用“做导游”的方式,利用电脑展示自己搜集的草原风光画片,绘声绘色地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特点,甚至有的还为草原风光做起广告来。在理解课文“蒙汉情深”的中心时,学生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采用“表演式”,有的采用“歌唱”的方式,有的采用“舞蹈”的方式,展示了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赞颂了蒙汉人民情深意长的团结美。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限制思维范围,不规定思维路径,鼓励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发现、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倾听、交流、协作这样一个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如学习《落叶》,当理解了“甲虫、蚂蚁、小鱼和燕子”把落叶当做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落到                 看见了,把它当做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会想,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把落叶当做长颈鹿的项链、小猴的帽子、小鱼的桌子……”,此时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也参与到这个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中来。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做探究者,鼓励学生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质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好呢?还是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好呢?”我适时引导学生分成了“落花生(正方)”和“石榴、苹果(反方)进行辩论,课堂上变成了“实话实说”的现场。“我认为落花生生命力强,不需要特别的呵护,它把好吃的果实深埋地下,这不正是那些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的写照吗?”“石榴、苹果外表好看,也很好吃,这好比外表美丽,又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呢?”“落花生全身都是宝,可它从不炫耀,多么谦虚呀!”“石榴、苹果既讲体面又很实用,我觉得比外表花生强。况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社会看重的是踏实肯干的人,而不是长相。”……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由此可见,教师以问题为凭借,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难免有些肤浅甚至偏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新《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把真挚爱心献予学生,把读思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个性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此文2005.12获市教研年会语文科课改教学论文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