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教育读书原创校园草根文化杂谈中国真言文人墨客 |
分类: 教育教学 |
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
俞云杰
1、倡导个性阅读——追求独特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元的,理解的阅读境界应是带有个性化的选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允许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最感动的地方说一说,自己认为最美的段落背下来等等,当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出最喜欢的句子时,声色激昂地说出最感动的内容时,课堂就会焕发出有灵性、有个性的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力。再如,有的老师善于运用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并让学生互相评价,不满意就继续读,直至满意为止。此时再来听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可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因此,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让学生们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进语文教学的百花园,无拘无束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充满个性的表达自己采蜜的感受,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们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营养餐”。
2、开发人文因素——交流内心情感。
“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师要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读出自我,张扬个性。比如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以《峨眉道上》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那年战斗在抗击禽流感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3、运用激情语言——深化学习体验。
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情感很难自发,他们往往需要外因素来刺激内因。因此,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草原》一文,教师可利用有利的课程资源——书中的插图来煽情,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初见草原的心情,教师现场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悠扬动听的歌声把孩子也带进了草原,使孩子如痴如醉。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这么一个雄伟壮观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答案时,“你可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本学期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当学生的回答还不尽人意或存在缺点时,“讲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响一些会更好!”“说得真棒,但某某一词用的欠准确,想想看,哪些地方可以用它来形容。”……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4、合理拓展延伸,联系真实生活。
学习课文,不但要重视课内的资源,还要重视课外的延伸。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紧密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善于开发生活渠道辅助语文学习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比如,学习完《圆明园的毁灭》,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让学生谈谈看法;学习了《雪猴》一课布置:收集猴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读书小报;学习了《鸟的天堂》请你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吧!再如,学完《古井》可以替“老两口”在外地教书的女儿给“乡亲们”写一封感谢信;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编童话故事、古诗扩编、寓言新编、科幻作文……这样,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实践机会,寻找恰当的课内外学习的结合点,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挥洒自如地写,写出个性来,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优化了课堂资源。
——2008.9发表在《福建教学研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