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盐水事件曝光一月
海天酱油销售元气大伤
公司通过广告合同对记者封口
一个月前,“海天酱油门”事件曝光。已经提出上市申请的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发表澄清公告,涉案企业威极公司负责人也出面声明公司与海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公司名和海天产品名相同纯属巧合”,双方互相主动划清界限。然而,对消费者信心的伤害已经造成。记者日前了解到,海天酱油在深圳的销售大受影响,经过一个月仍没有回到原有的水平。
到香港打酱油的人多了
深圳居民张女士近期到香港沙田一带采购食品,在百佳超市发现买酱油的人比过去增加很多。这些人多买香港品牌的酱油,海天的对手李锦记酱油也被很多人选购。
在交谈中,百佳超市的售货员说也知道内地酱油出了事,让人不敢放心食用,因此到香港销售的酱油比以前增加许多。
这位售货员说,深圳很多人到香港买食品、调味品。除了酱油,奶粉、食盐、食糖、饼干都卖得好。
到香港买酱油的人多了,深圳的酱油销量是不是会减少呢?本报记者25日到深圳福田农批市场调查时发现,果然如此。
深圳买酱油的人少了
福田农批市场里有十几家调味品批发档,附近梅林一村等多个社区的居民常在这里采购,福田区饭馆酒楼食堂,也是这里的主要客户。另外,还有一些小超市、小商店也从这里进货。深海餐料食品批发行售货员杜女士介绍说,过去一个月,海天酱油销售量下降明显,个人消费者尤其回避。但大酒楼没有影响,它们更愿意购入大桶装的其他品牌酱油,本来对海天酱油采购量就不多,因此变化还不很明显。
恒发餐料贸易商行销售员说,“海天酱油门”事件对海天酱油的销售是有一些影响,一些采购者比过去迟疑,一次性采购量比过去减少。这位销售员说:海天公司已经说,加工业盐水的是另一家公司,但消费者不相信。可能要事件过去一两年,大家对海天酱油的信心才慢慢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目前李锦记比较好卖。
海天公司承认销量大减
“酱油门”事件发生后,海天公司对威极公司提出诉讼,要求威极立即停止侵权、停止继续实施不正当竞争,并且办理相应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也就是说,威极公司不能再使用“威极”作为其公司名。其次,海天要求威极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消除影响。其三,海天要求威极赔偿1000万元。海天方面表示,这其中包括海天为消除影响、防止损失而在媒体上刊登的澄清公告,合理费用共158.8819万元;包括威极种种行为误导公众影响海天产品下滑的损失共计836.1181万元;律师费用5万元。
这份起诉书承认销量受到很大影响。起诉书里提供的数据称,海天公司之前平均每天的销量可以达到1900万元,但威极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致原告产品严重下滑。以深圳家乐福超市为例,当天销量就下降了25%~50%。
记者采访遭遇封口令
为了核实海天公司销售所受的影响,本人(因写到这里,收到报社财经部副主任电话,叫我不要写这篇报道了,因为“海天已经与报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保证上市后在本报投广告”。下面我代表自己写这篇报道)联系了海天味业公司张欣,得到他助手的许可后,给海天公司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如下——
尊敬的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您好。
5月25日被广泛报道的工业盐水勾兑酱油事件,尽管贵公司已经发布了澄清公告,表明自己与威极公司没有关系,但怎样解释这张照片(见附件)(我过去也曾经在商店里见过标明海天-威极的酱油)。
http://s4/middle/634dac03gc35dce8ddd43&690
而且,据南方日报2008年7月9日《高明欲做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报道,海天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海天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有些小的生产环节可能兼顾不来,这可以外包给像威极公司等周边的一些中小企业去做。”我们消费者是否可以理解:海天公司由于订单太多,将一些订单委托威极公司去做,双方存在合作关系。这样的理解应该偏差不大吧?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海天公司能说自己与威极公司没有关系?
以上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近期我们到香港的一些超市了解情况,发现到那里购买酱油的内地人多了很多。问题:销售量下降在海天公司的统计是多少?公司销售一个月来比4月份减少多少?减少幅度是多少?
第三、这是否会影响公司过会?公司将怎样应对这件事情?对威极公司的诉讼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暂时采访以上三个问题,请贵公司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给予尽可能真实的回答。谢谢。
发出去2个小时后,本部门副主任来电话叫我别写了。其实,我还有很多疑问,将来只能靠自己去探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