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他者”:拉康的主体哲学批判(二)
(2011-03-20 11:1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术论文 |
三元组合:想象域、象征域、真实域
“三元组合”的概念是严泽胜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这样论述道:“如果说弗洛伊德的主体概念以他的第二个理论模型——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元结构(以自我为核心)为其最终理论形态,那么拉康也并非对应地提出了一个三元组合的理论模型——即想象(the imaginary)-象征(the symbolic)-真实(the real)组成的‘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register)’,它们也是组织人类所有经验的三种秩序(order)。拉康的这个界域三分法,并非只针对纯心理界,而且也更是针对生存或存在界的,因此基本上是一种哲学性的而非心理学性的划分。”[1]当然,“想象、象征、真实”[2]是拉康哲学理论的核心术语,严泽胜只是以“三元组合”加以归纳命名,而在张一兵那里命名为“窗口”。张一兵认为“拉康的所谓革命发生在存在论之中,在于他所揭示的人的生存戏剧的三个观看的舞台或者三种表演辖域(registre/register)。……它不是生存领域的分界,而是三个窗口。拉康将这三个窗口分别命名为真实的(réel/real)、象征的(symbolique/symbolic)和想象的(imaginaire/imaginary)。”“实际上三者是交织和混杂的,但各有自己的活动轨迹,对此,拉康特地用活动中的有序性(oedre/order)来进行标注。于是,就有了想象域/意象序、象征域/能指序和真实域/真实序之逻辑分列。”[3]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三元组合”呢?
第一,是想象域,或者是想象的秩序。想象的秩序是拉康在论述“镜像阶段”时着重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这篇论文中,拉康系统阐述了他的“镜像理论”。拉康说:“在一个短短的时期内,小孩子虽然在工具智慧上还比上黑猩猩,但已能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模样。……对于一个猴子,一旦明了了镜子形象的空洞无用,这个行为也就到头了。而在孩子身上则大不同,立即会由此生发出一连串的动作,他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现实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与周围物件的关系。”[4]如果说这还只是生物学意义上智力行为的话,那么,接下来拉康就把这种现象纳入了哲学的语境之内。他说:“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滴将镜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5]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当8至18个月的婴儿在镜子中看到一个影像,并认同于这个影像时,就完成了最初心理形式。当婴儿把“影像”误认为自己,此时发生的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恋阶段的关系的幻象化。“自恋”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张一兵认为,“自恋(narcissism)或‘那喀索斯’一词就是弗洛伊德从希腊神话中借用来的。在那里,那喀索斯是一位爱上自己的美少年,后如水成为一株水仙花。”[6]而在拉康的语境下,这种“影像”的误认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也就是说,拉康从根本上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使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与生物存在根本断裂的“无”。正如张一兵所言:“如此一来,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初就是在镜子里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而我们长期没有发现的事实是:假象成了主人。”[7]正是在这里,出现了拉康理论的重要关键词:小他者a。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他者,我们先在此对拉康的“他者”理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在拉康那里,“他者”理论是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拉康哲学中最为难解的术语之一。“他者”这一术语的使用与阐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起初,拉康只是在“镜像阶段”中使用“他者”,此时也没有大他者与小他者之分。后来,拉康转向语言学之后,为了区分镜像阶段与语言阶段的“他者”,对“他者”进行划分,即小他者(autre/other),记作a;大他者(Autre/Other),记作A。拉康说:“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滴将镜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8]因此,张一兵说:“小他者专指镜像阶段中作为自我认同对象的非我介体,而大写的他者则表征象征性语言中的能指链。”[9]
那么,何谓小他者a呢?具体而言,“小他者起初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镜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它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而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utre/o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起来的伪意象结果。”[10]在这里,张一兵对小他者又作了进一步的区分,即小他者Ⅰ与小他者Ⅱ,并且张一兵先生认为这是他的原创。他说:“关于小他者的两种形式的区分算是我的原创。”[11] “原创”是有的,即对小他者两种形式的命名与具体阐述。但是,我认为,把这理解为深入的阐释更为合适。因为,拉康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小他者分为两个阶段,即是“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阶段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阶段,只是没有进一步命名而已。
我们如果只是单单如此理解与看待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话,我们就太低估了拉康的思考与深度。上述经验描述只是一个中介,或者是一座桥,拉康所要达到是揭示镜像阶段中所隐藏的暴力因素,即小他者的伪先行性与精神的侵凌性。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伪先行性,然后才是小他者的伪先行性,在此基础上,才是精神的侵凌性。
对于伪先行性,拉康这样论述道:“我在言语中寻找的是别人的回答。使我成为主体的,是我的问题。为了使我为他人所认可,我是着眼于将至者而讲出已逝者。为了得到他,我用一个名字来叫他,为了回答我,他必须接受或拒绝这个名字。我在语言中认同了自己,但这只是作为客体丧失在语言中后才做得到。在我的历史中所实现的,并不是已逝者的绝对过去态,因为这已不存在了,亦非我现在有过的完成态,而是对于我已要成为的来说将可能是的先将来态。”[12]在拉康看来,“我”在历史中的实现,是“我”已要成为的“先将来”。张一兵认为,此处的“先将来”是指“镜像阶段中小他者(镜子影像和他人的面容之镜)向‘自我’强行提供的先行看到(Vorsich),而在象征域中,则是大写的他者对具象事物和个人主体的先行掌握(Vorgriff)。”[13]“通俗地讲,拉康的先行性指的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且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来加以认同。结果,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14]那么小他者的伪先行性又有何指呢?张一兵认为,小他者的伪先行性是指“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倒错式的意象,在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15]
如果说“伪先行性”让我们看到了“我”不是“我”是由于一种外在的强暴关系建立起来的话,那么,精神的侵凌性则是“我”的“自愿”,或者是一种无意识,而这恰恰是拉康的深刻与犀利所在。拉康说:“侵凌性是种与我们称之为自恋的一个确认方式有关联的倾向,这个确认方式决定了人的自我的结构形式并决定了这个世界特有的记存事物的结构。”[16]张一兵说:“侵凌是一种强制,但与外部的暴力不同,侵凌是一种‘甜蜜的权力’。”“在拉康这里,无意识的压迫形成于个人心理最初建构的自我确认中,由于镜像中小他者形象对于个人早期无能的生存‘某个时刻的凝滞’,先行看见的小他者影像以一种空洞的意象性虚无抢占了自我的位置,并且这个虚假的‘自我’对个人存在本身展开了陷入为主的侵凌。可悲的是,人不仅意识不到这种强制,反而将这种侵凌性的压力自居为自己本真的意愿。”[17]当然,这种精神的侵凌性在小他者Ⅱ那里表现的较为显现,但在大他者较为隐晦。也就是说,这种精神的侵凌性在镜像阶段还不是很“暴力”,而在象征阶段则更为“暴力”。
对于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解,需要提醒和注意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并非实指真实发生的感性的‘照镜子’,不是实指孩子与镜子反映成像的现实关系,这已经是一种本体逻辑上的哲学隐喻。”[18]因此可以说,拉康镜像理论的实质是“伪自我”说,并且这种“伪自我”是哲学层面而非实指层面。正如张一兵总结说:“拉康的镜像理论的实质就是对佛洛依德自我观的直接证伪。这一哲学隐喻的具体构成是极为复杂的:从狭义的镜子映射开始,伪自我在场于我的虚假镜像格式塔,接着可怜的镜像自我在众人的面容之境和非言传的意会行为之镜中滑入了自我异化的深渊。随后,这个映射性的镜像会在更大范围中的社会介体中成像。 在以后的象征域中,这种异化式的自拘之镜将会被文化符合之网所替代,在那里,主体将直接被语言所建构。”[19]
[1] 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
[2] [法]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22.
[3]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5.
[4] [法]拉康.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9-90.
[5] [法]拉康.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0.
[6] 张一兵.不可能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8.注释1
[7]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2.
[8] [法]拉康.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0.注: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9]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7.
[10]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3.
[11] 张一兵.序,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13.
[12] [法]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12.
[13]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
[14]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6.
[15]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6.
[16] [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侵凌性.褚孝泉译.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606
[17]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
[18]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5.
[19]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