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和我们的城市-9月19日北京交管预告可能出现大堵

(2010-09-19 17:06:13)
标签:

杂谈

分类: 骑车吧!不愿添堵的人们
常见的,和不常见的朋友、师长、领导和所有住在城市的环保朋友们, 请允许我忘记你的职业、专业、和兴趣爱好,只把你当做一个住在城市的市民来看待,向你问候一声中秋节好。
 

A.
9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无车日。 在无车日这天,我们仪式性地表达一下机动化越来越高的都市在拥堵中的烦恼和困惑。但是该堵的还是要堵下去的。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城市拥堵的问题让我们莫衷一是:堵车是常态,开车是心态。 我们大多数人要么在开车,要么在存钱买车,总之城市的主流似乎总是处在在“赶”机动车的路上。
 
历史除了螺旋上升,没有其他的演绎路径,该经历的弯路无法绕开! 或许中国城市交通机动化也绕不开他人曾经走过的道路:几乎人人都享受了开车和买车的自由之后,大家才会集体寻找过渡依赖机动车困境的智慧。 这也可以叫做公平和平等,既然人类社会发明了车,所以人人都应有开车的机会。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我们也希望每个儿童能上学,每个人都能看好病。 开车公允的代价在实现之后,而教育和健康公允的代价却在之前。
 
城市的通勤问题在考验城市居民的耐心、智慧和想像力。在低碳和绿色城市越来越成为新的呼唤之时,当我们快速出行的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不快,甚至已经开始影响身心和健康的时候,我们对城市宜居的想像可能会半身不遂!谁愿意来按摩这个城市的关节,谁能找到这些关节!如果不是城市的人自己,又有谁会帮助我们?我们打算什么时候表达每个人的意见?
 
 
B.
 两年多前,我离开原来中国西南的农村和荒野,开始发现越来越拥堵的城市不仅自身充满环境的挑战,其实也是众多农村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根源所在。
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城市公众即便倾心环境问题,通常都会把视角投向远方,荒野和农村的“它”地。 环境组织大多身处大城市,探讨的问题要么关注大尺度,跨领域, 要么在地域上向荒野和农村倾斜。 我自己陷入一种矛盾。 一方面,农村和荒野长期被忽视,城市分到的发展资源的确太浩瀚,农村和荒野的确需要倾斜。 但另一方面,如果城市人不能正视自身的环保行动,从自己身边的小尺度问题做起,城市的环保问题也可以累积成棘手的难题。
 
垃圾和城市交通的桎梏就是鲜活的例证。 如果说农村和荒野里的人们缺乏信息,缺乏意识,缺乏必要的素质,而徘徊在问题之中, 那么面对垃圾和城市交通的肿瘤,我们的徘徊与沉默又缺乏什么呢?
 
是否是因为身居都市的我们觉得身边的环境问题太小,太具体,太琐碎,难登大雅厅堂的宏伟叙述?还是我们一手塑造的大城市已经成为我们的主人,把我们驱赶在赶车、堵车的路上,我们已经疲于应付。 谁能说清这其中的因和果呢。
 
 
C.
 前一阵一位在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朋友和我说过一个小插曲。 他在当地一个社区广播电台工作了一段时间,时值美国正为自己硕壮的肌肉胀得难受,到伊拉克耀武扬威。他觉得电台里讨论的议题和他在国内采访的议题相比实在是婆婆妈妈,百无聊赖。大家可以为电话卡所剩的最后几美分应该怎么处理,在电波里炒得面红耳赤,就像那个社区不在地球上似的。 为什么社区的人可以如此井底之蛙,为芝麻大的事如此投入。 记得我们当时的结论是:中国的大事真多!中国新闻业的责任真大呀!
 
最近偶尔想起这件事,我又有一个反思。 什么叫大事,什么又叫小事呢?从新闻报到而言,能让13亿人口的媒体关注的任何事情都绝非小事。 但问题是,媒体选择关注什么,公众和社区自己关心什么?这中间的大和小恐怕我说不好。但是环保组织和专业人士如何选择所关注事件的尺度,和愿意采取行动的尺度,却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是不是媒体不会报的问题,或者不会报的角度, 就一定是小事,是不是小事就一定不值得职业人士的关注呢? 是不是我们的工作方法里有一种对宏伟叙事的偏爱和依赖?是不是大尺度的问题更符合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和职业的期许,因此不屑于小事的小儿科?还是我们在宏伟叙事的习性中可以避开对任何具体事情承担具体责任的策略?只不过这种策略思考的方法是如此的潜移默化,已经成为我们思维的路径了。
 
 
D.
如果我们还能想像一个可以分享的城市空间,让我们从保持城市血管和脉络的畅通开始吧。请说出你对城市的想像,关注城市身边的小事情:
 
有机会请访问和转发以下的链接,邀请你的朋友在工作之余上网参加线上和线下的活动, 表达对低碳宜居城市的公众意见。 链接是:http://www.fon.org.cn/bbb/
 
里边有我们昨天在北京发布的一份低碳出行-宜居北京“骑”步走的报告,一个Google地图上的自行车服务线上平台,还有线下9月18-21日的骑行活动。 特别希望大家也可以在线上填写我们的自行车骑行调查问卷,收集民意对自行车出行和城市交通的看法和建议。
 
 
 
拜托,感谢!!
 
 
 
李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