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单元试卷分析及反思

(2017-04-01 15:46:01)
分类: 2016--2017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卷及学生答题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十道大题。此试卷题目难度适中。

第一题,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分值6分。全班只有一位学生出错,说明学生平时生字的读音掌握较好,应继续保持课上的生字读写练习。

第二题,读拼音,写词语,分值10分。全班共有6位学生出错,大部分学生基础字词掌握较好,出错的字词主要是“需要”的“需”和“必须”的“须”混淆,“锋”字没掌握好。课上老师应该注意生字的教学,指导学生多练习生字。

    第三题,查字典,分值9分。全班共有13位学生出错,其中有9位将的偏旁写错,还有个别同学因此将笔画顺序数错。课上老师应该重点教学难点生字的偏旁。   

第四题,比一比,再组词,分值10分。全班只有1位学生出错。说明学生的词语基础较好,应继续在课上进行组词练习,巩固学生的词语基础。

    第五题,把词语补充完整,分值6分。没有学生出错。因都是课文中的词语,说明学生对课文熟悉。应继续保持让学生在课上多读的教学方法。

    第六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分值9分。全班共有5位学生出错,大部分学生对量词掌握的较好,个别学生将“一 )蔷薇”理解不够准确。课上应适当加入量词的练习。

    第七题,连一连,分值5分。全班学生没有出错。此次连线题主要是“的”的练习,说明学生对词语搭配掌握较好。

    第八题,排词语,组成完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分值8分。全班共有35位学生出错,其中二十多位学生没有加标点,审题不清,还有个别学生排序错误。应注意让学生多进行读的练习。

    第九题,读短文,回答问题,分值22分。本道大题总体写的不太好,分为两篇短文。第()篇短文,第(1)题全班共有28位学生出错,“了”的发音掌握不准确,将轻声的“了”写成了一声;第(2)题只有1位学生写错字;第(3)24位学生出错,对课文理解不到位。本题是学过的课文,说明部分学生对课文掌握不够好,应注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篇短文。第1小题连一连,全班没有出错的;第2小题有3位学生出错,其中2位学生漏题,1位学生多画内容;第3小题共有13位学生得满分,44位学生扣分,大部分学生写的内容太少,没有理解“几句的意思,应该多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

    第十题,写话练习。分值15分。本次写话的主题是“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求写出你帮助过谁,是怎样帮助的?因为有过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要求写完,句子较为通顺,并且部分同学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名言名句,学以致用。19位同学内容较详实,字体工整,得了满分。但是也发现了几个问题:内容较为简单,且重复率高;个别同学自己创造的人物和事件,没有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个别同学句子不通顺,拼音太多;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出来,部分同学写的就是单纯的流水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写话的练习与指导。

二、整体分析

    这份题目知识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如果孩子们能多一份认真,成绩应该更出色,仅仅第八题,属于基础方面的题目,就有三十余人因为马虎出错,这样的失分非常可惜,究其原因,学生的做题习惯有待于提高,在以后的时间里应该从习惯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做题效率。另外有个别孩子的字体潦草,需要以后加强练字。

三、补救措施

    强化识字方法的探索。课堂教学中,讲究生字教学的方法,采用各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例如:猜谜语、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在课后,要多抽出时间来巩固生字,创设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识字,拓展识字的途径,让学生多识字,多阅读。孩子们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就引导他们从字形、字义上观察、识字,这样的识记方法除了能让孩子们多一些识字方法之外,理解性的记忆能让孩子们把生字识记得更牢固。

    指导阅读。继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阅读氛围,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老师和家长不间断地进行引导和指导,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爱上阅读。阅读的氛围创设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因此在之后的日子里,我需要用心经营这件事情。

四、抓口语交际   

    利用课堂,力求让每个孩子都善于张口,乐于张口,去表达,去倾诉。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真正地飞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其中。

    总之,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成绩中去分析发生在成绩背后的故事,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期待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们能取长补短,与“认真”、“勤奋”交上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