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 物 寄 情
(2011-06-30 16:57:59)
标签:
杜甫扶南宋体上海古籍出版社诗人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李贺中华书局 |
分类: 张绍光诗词评论选 |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时确乎难以言状,只得借助事物委婉地加以表达,于是,艺术上的“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就应运而生了。杜甫有许多“托物寄情”的佳作。仅仅咏马诗,就达十几首之多。施补华说:“少陵马诗,首首不同,各有寄托,各出议论,各见精彩。合读之,分观之,可悟作诗变化之法。”①如《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杜甫年轻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两句写胡马产于大宛,马骨瘦劲,精悍敏捷。三、四句写胡马不同凡俗的形体。上句言马态的雄壮,下句言马行的神速;上句状静态,下句写动态。五、六句写胡马的品德,所向之处,不可阻挡,还可临危脱险,生死相托。最后两句明写胡马骁腾无比的精神,实则赞美马的主人房兵曹,希望他立功于千里之外。全诗通过对胡马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英雄气概,寄托了“万里可横行”的理想。明人张 评此诗说:“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凡笔望一字不可得。”②
杜甫对马有着真挚的感情。因此,他的咏马诗写得十分深刻。如果说,年轻时他借马抒发壮志豪情,那么,经历了人生的挫折、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他笔下的马也带着伤感的色彩。试看他的《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此诗为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作。诗中的“病马”,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多少年来,他受尽千辛万苦,辗转奔波,虽然未能建立奇功。但已竭尽全力。如今,老病交加,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病马。诗人为病马感动沉吟,不过是委婉地表达郁积心中的怨愤。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也是首首有寓意,篇篇有感慨。或托物抒怀,或借题发挥,或表达理想,立意精警,言简意深。如: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 ,谁为铸金鞍。”(其一)这首诗描写了一匹外形矫健壮美、行走四蹄生风的骏马形象。如此好马,却没有人为它准备织锦障泥,铸制金鞍。诗人借“骏马不逢其主”,慨叹自己有才能却无人赏识。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 。”(其二)这首诗写马的倔强性格。寒冬腊月,惟有草根可食,然而,大雪覆盖,不能觅取。为了试试口齿,带刺的蒺藜也要碰一碰!诗人借骏马在艰难环境中仍不屈服,比喻良才在遭到压抑时仍坚持斗争。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其八)诗中说,象“赤兔”那样的骏马,非吕布那样的英雄不能驾驭,而“果子马”之类的劣马,蛮儿也能驱使。诗人用“赤兔”、“果子马”,分别比喻良才和庸才,短短二十个字中,包含着富国用才的哲理。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其十八)这首诗说,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但是不让千里马吃得饱饱的,它又怎能越过山岗,以显示千里之才呢?诗人借此说明不但要识别人才,还要爱惜人才,保护人才。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其二十三)这首诗借汉武帝好神仙之事,讽剌唐宪宗重用江湖骗子,妄想长生不老。诗人借古讽今,以马喻人,语意双关。方扶南评曰:“此言有才不遇,国士之不幸;不得真才, 亦国之不幸也。”③
“托物寄情”是诗人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李商隐曾说过:“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虽然他的作品未必每一首都有寄托,但他致力于婉曲见意,言近旨远,深情绵邈。如他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描写牡丹在风雨中备受摧残,先期零落的情景,象征自己仕途坎坷,前途黯淡。诗的三、四句最为传神。作者写雨点在花瓣上飞溅,好象牡丹在伤心流泪;那雨打牡丹的声音,又犹如锦瑟惊弦,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这里,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通过典型特征的刻画、细致入微的摹写。环境气氛的烘托,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藉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李商隐才高运厄,受人陷害,困顿而不得志。诗中借“为雨所败”的牡丹,唱出一首凄婉入神、无限低回的人生悲歌。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作者是洛阳人。那里牡丹有“甲天下”之称,每逢牡丹盛开之时,举城若狂,争先观赏。然而,作者写此诗时,洛阳沦陷已整整十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之变,作者流落到南方,在青墩溪畔再看牡丹,忧国之情,油然而生。“独立东风看牡丹”这句诗寄寓着诗人多少感慨!
以上列举都是“托物寄情”的佳作。这些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而且寄意遥深,含蓄 永。正如沈祥龙所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论词随笔》)
除了“托物寄情”外,有的诗人在写人、写景中也寄以深挚的感情,言在此而意在彼,显示出“寄托”手法的多样性,如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表面上写贫家女的无人赏识,实际上写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为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中描写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子,她才貌俱佳,聪明能干,却老大不嫁,遭受冷落。诗人借“贫女”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作者所处的社会,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下属知识分子既找不到出路,又无法改变其处境。他们品德高尚,坚贞自守,不去趋炎附势,不去投达官贵人之所好,因此,才华常常被埋没。诗的后两句为自己,也为他们鸣不平,并对贫富悬殊社会制度提出抗议。俞陛云评论说:“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④
写景中有寄托的诗更多。如唐代韩 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似乎写京城长安的春景,蘅塘退士却认为“托讽深远。”⑤诗中“五侯”,原指汉桓帝时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以汉喻唐”,指唐德宗身边那几个权势极大的宦官。唐代寒食节时,朝廷有“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的惯例,就是宫中点起蜡烛,燃着榆树、柳树的枝条,分赠给大臣们,以示恩宠。“轻烟散入五侯家”一句,寓意很深,意谓宦官势盛,榆柳之火未分给大臣,“轻烟”倒先散到他们那里去了。诗人借”寒食分火“,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和皇权衰落的担忧。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绕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同样,这首诗也不是仅仅描写临水杏花的绰约风姿。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可体会其更深的寓意。
王安石在积极推行新法之后,受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后又被迫闲居江宁。这首诗的后两句借杏花被春风吹坠,飘落于水中,表达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德,表明自己决不委曲求全,与顽固派同流合污。
还有借神话传说寄托情思的,如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神话中的仙女。相传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仙药,飞进了月宫。这首诗说,月中的嫦娥,面对着寂寞、清泠的天空,也许为偷吃了仙药而感到后悔。很明显,诗人通过这种超现实的奇想,寄托自己的情思。当年,李商隐也曾有“蟾空折桂”的理想,后因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屡遭挫折。当夜深人静之时,他遥望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由触发一种后悔的感情。至于“后悔”什么呢?不必过干坐实。大概是一种事与愿违的隐痛吧。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⑥他还以苏东坡的两首词作对比,认为《满庭芳》中“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 悲歌。”不如《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原因是前者出语直率,而后者诉诸寄托,故“尤觉空灵蕴藉”⑦
如前所述,无论是托“物”寄情,或者托“人”寄情、托“景”寄情、托“神话传说”寄情,都是将含蕴不露的表现手法和“比兴”“象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 永的情味,以引起人们许许多多的联想。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⑧可见,在不便“直说明言”的情况下,运用“寄托”的手法,婉转曲折地表情达意,不仅能给人以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魅力。
【注释】
①《岘佣说诗》,《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下册,986页。
②《杜工部诗通》卷一。
③《李长吉诗集批注》,见《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514页。
④《诗境浅说》,上海书店影行出版,1984年版,79页。
⑤《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7年版,299页。
⑥《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20页。
⑦同上。
⑧《说诗 语》,转引自《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下册,5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