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
然而,就在此时,远处的首阳山上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让人即可被又可笑的事情。
可悲的是,山上饿死了两个人;可笑的是,这两个人是情愿饿死的——给东西都不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啊,这二人都是当时北方孤竹国(其国位于今辽宁境内)的两位王子,分别是国君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
先前,在兄弟三人之中,孤竹国君最喜爱的是小儿子叔齐,于是就想立他为储君,等自己百年之后,传位于他。
但他的这一想法却是一厢情愿的,叔齐并不买账。因为认为父亲此举不符合祖先所制定的礼仪制度,死活就是不同意。
等到父亲死后,叔齐也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嘱登基,而是坚持按照祖制,来让大哥伯夷來继位。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大哥是嫡出,而且还是长子,嫡长子继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说了,大哥各方面都比自己成熟,治国经验更加丰富,由他当作国君,那是利国利民再好不过的啦!
然而伯夷也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命。无奈中,耿直老实的他,只好选择了离开。
然而叔齐比他更坚决:你不当!可以,你不当我也不当!
但是,大臣们并没有放过他,开始对他进行集体劝谏。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次叔齐玩真的了,好吧,庙我也不要了!
于是,内心无奈的叔齐,也选择了长兄的那条路——逃走,并且只身去追随他。
大臣见二人都先后离去,国又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家便将就着立二王子为君。
数年之后,叔齐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蓟(今北京附近)这个地方,寻找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哥哥伯夷。
兄弟相见,分外亲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既然我们都不愿回去,那就一块向南前行吧!
在中原地区,二人真可谓是人生地不熟。随身所带的钱财早已用完,无奈之下,二人只好沿路乞讨。
二人也渐渐地意识到,这样漫无无目的地乞讨下去,毕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并且现在适逢天下大乱、兵荒马乱的,必须要找到一个安稳的栖身之处。
经过打听,他们得知,在西方的周国,有一个十分慈善而又深得民心的国君,他们那里国家安定,百姓也很幸福,从来不会给百姓增加额外的负担。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那里的政府设有福利院,什么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一旦到了那里,政府会免费照养。
这一消息对于二人来说,可谓是天降大喜啊。
由于他们父亲很能活,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们二人也已经四五十岁了,马上就到了“离退休年龄”,正好二人有没有好的去处,自己也不会种庄稼、搞养殖。哪儿也别去了,咱们就到姬周国吧!
就这样,二人踏上了前往西岐的道路。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当二人历经无数磨难来到周地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二人都目瞪口呆的消息--西伯侯姬昌已经病故!
然而,令二人更为惊讶的还在后面呢。
很快,二人又听说刚刚即位的武王姬发要起兵讨伐天下共主——商王朝的君王帝辛(即商纣王)!
要知道,这在一生遵循礼制胜于生命的二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那是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是弑君叛国!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武王姬发载着文王的牌位起兵去讨伐帝辛之时,正好被这二人给撞上。
于是,两人决定去制止武王的这一“叛逆”行为。巧合的是,二人还正碰上已经准备出发的武王姬发。
见到武王,二人立马痛哭着就跪在了他的面前,用他们孤竹国当地的方言给武王说了很多话。
至于武王他们听没听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大意武王还是应该明白的,无非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而已。
忽然之间冒出这么两个人,并且还在武王和大军面前哭哭啼啼的,多么的不吉利啊。于是,武王身边的侍卫便想把此二人给拉走。
就在他们将要走向前去的时候,姜太公发话了,制止了侍卫的举动——他们二人是仁义之士,随他们去吧!
碰了一鼻子灰的二人,又接着哭着离开了。
等到武王推翻了商朝,杀掉了商纣王,天下日益安定之时,二人便做了那一件令天下人都无比叹服的事情,就是前面所说的--绝食!
当天下诸侯都归顺周室后,死心眼的二人还是对武王伐商耿耿于怀。
二人决议坚决不吃周王朝发放的救济粮,隐居在首阳山。
http://www.guoxuecc.com/XianFeng/UploadFiles_5802/200807/2008072216551261.jpg
饿了,二人就在山林中摘些野果充饥;渴了,二人就喝点溪水。
但是不久,一向坚持道义的二人遇到了一件十分尴尬的事:一天,二人在采摘野果时,遇到了一个上山采花的妇女。在问明二人的情况后,妇人大声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二人吃的野果,喝的溪水,难道就不是周王朝的了吗?”听妇人这么一说,二人顿时都愣了!没错,礼制圣典中确实有这么一条啊!
天啊,一向以圣贤据称的二人就这样被一个妇人“将”了一军!
至此,二人便再也不吃野果,就连山上的泉水也不喝了,开始了真正的“圣贤”之举!
很快,二人饿的站都站不起来。于是,二人就背靠着背,唱起了歌颂尧舜仁义的诗歌。
不久后,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二人的尸体。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