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此岸又岸心岸的审美之旅—评《岸在海深处》
(2010-11-22 15:11:51)
标签:
吕高排中国岸在海深处解放军艺术学院青年作家文化 |
分类: 文化 |
登陆此岸又岸心岸的审美之旅
评吕高排的长篇小说《岸在海深处》
黄 献 国
这就是我对于长篇小说《岸在海深处》最初阅读,对它属性模糊的第一直觉。
当下,使用传统文学题材属性,难以判断的文学视野中,中外小说都有传奇佳作。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依其非凡的故事和人物关系,结构了“非战争”、“非推理”、“非爱情”畅销小说,风靡世界,无论其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都征服了各国文化市场和广大读者观众;中国的青年作家麦家,以其《暗算》一举成名,随后又推出了《风声》、《风语》,在严肃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争的文学界,也曾经一时难以界定麦家作品的题材属性,然而,他却成为畅销书的杰出代表,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在一切边缘、边界都变得模糊的今天,难以界定的文学现象,常常就是最好的东西。这是我阅读本哈德·施林克和麦家的第一直觉。
吕高排的《岸在海深处》,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为解开东海神秘小岛“东堤岛”海啸专家和国宝《海啸秘籍》失踪,而冒然登陆东堤,拉开一幅历经半个世纪恩怨情仇的故事大幕,牵出中日两国战争与友好、爱情与离散的奇绝故事。小说没有着力勾画任何“政治意念”,也没有纠缠任何“严肃属性”,而是关注人们阅读审美期待中最为着迷的“命运的不可知”、家族命运、身世谜底和人性中最为复杂的“心灵探询”。
这部长篇小说,出自青年作家之手,叙事风格也就很是具有时代特征。作者吕高排善于在小说叙事中,删繁就简,节奏明快,不矫情、不造作,汲取了一些“零度叙事”的审美风格,与情节与人物与结构巧妙勾连、相得益彰。与时下一些作家仍旧沿袭、搬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传统叙事形式相比,阅读感受明显感觉轻松了许多、简约了许多、明快了许多、个性了许多。这里所说的“叙事”,当然不仅是指的小说语言,也包括小说结构及其小说语境。作者巧用“此岸、又岸、心岸”三部结构的隐喻形式,破除传统章节式叙事形式,结构出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时空,立体、多义展现“岸在海深处”的美学语境和哲学思考。
文学,是审美心智创造出来的时空艺术形式。它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庸置疑的。《岸在海深处》的作者吕高排是一位部队青年作家,也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刚刚毕业的艺术硕士。从这部新作中,我们明显看到,新一代作家在传统文学和新型东西方文学形式双重影响下,不再拘泥一切套路,而是更加走向后现代和心灵化的艺术创造。他们更加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其灵动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新一代作家崭新的结构形式和新历史主义的审美发现。这是《岸在海深处》最为可贵的价值取向。
这部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一切悬念和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埋藏在“零度叙事”中。乍看起来,显得不那么“老道”,也不那么“严肃”,细细品味你却不能不从作者暗藏的许多“幽默”、“调侃”和赋予灵性的叙事中,享受到阅读的快感、审美的乐趣。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讲究“文以载道”。这个“道”被古往今来的批评家们解读为“教化”之作用。从孔夫子那里,这种解读原本不错的,但是文学之道,还应该包涵着“娱乐”的作用在里边。文学艺术如果只求教化,不求娱乐,岂不是失去了它的“天性”么?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吧?然而,作者在时代的叙事后面,也隐藏和运载了他对于历史、战争、家族、海啸、秘籍、鉴真寺、新型武器、联合军演、石油和中日关系等——许多文学意向、象征的哲学的、理性的思考,又包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包容”、“至善之美”、“和平”等极致中国化的文化与哲学意味。
在新一代作家的小说叙事中,传统的“理性主义”叙事受到挑战,文学的“高贵”也向着平民化的、时代审美乐趣的“快乐”原则,低下高贵的头颅。在这种快乐和近似幽默的时代感新型语境下,作家们的心岸几近幽深地埋藏在文学艺术本真功能的大海深处。你无法判断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娱乐和人性的救赎,哪个更加具有现代性,这也就是当下青年作家们,还不被普遍认同和承认的本质所在。也难怪作者吕高排在他的“后记”中所说:“这是我艺术硕士毕业作品,学生交出的一分作业,过高的期望和幻想只能是徒增烦恼。……密匝匝的人群中,闻不到书香。只有为了财富急促的呼吸。今日的国人还无能腾出精力看小说这样没有物质功能的书。而它又是如此圣灵。”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在美国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是因为它不仅“深刻”,而且“可读性”非常好。
中国的施林克,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我期待着像吕高排这样的青年作家们……(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原训练部部长)
2010年10月26日写毕于解放军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