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11月25日

(2012-11-25 09:33:25)
标签:

杂谈

期望洋人救市是什么心理?

最近,不断有说增加了多少QFII额度,多少RQFII额度,好像市场就会好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意思是说连洋人或准洋人都说我们的股票好了,我们为什么还不买?哪里是不买,买了的都套死了,没有新人愿意进来了。连从事股票投资的投顾相亲时都只能说自己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你想这个行业被边缘化到何种程度?大家再看看债市、看看期市、看看收藏市场、黄金市场,那叫一个火爆,于是有人说A股冷透了,机会就来了。这个话不错,但是什么叫冷透?多长时间是冷透?跌到多少是冷透?于是有人拿998和1664来比,如果单纯用市盈率比,的确是比那时更稍微具有投资价值,但拿流通市值的相对量来比,那可差太远了。由于流通市值逐年大幅扩大,现在的流通市值比6124点时还高三倍,是1664点时的4倍,而新进来的资金还赶不上流出的资金,你说现在怎么涨?

于是有人就想起了洋人,如果洋人买,我们就有人跟了。我来说说QFII,这些资金没有什么好坏属性,没我们一些人想的那么阴暗,也没那么阳光,就是逐利的资本。这些钱也不是我们说的热钱,这些钱的稳定性远远高于我们的基金,这些钱流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和我们的利息远远高于他们的零利率,如果一年升值2%加上3%的年息,那就是5%的稳定收益,如果买债的话则收益更高。这些资金与国际大资金的总量比其实很少,只是作为国际大资金的一种配置而已,而我们动辄用什么国际资金A股巨额扫单这样的标题来忽悠我们自己。有人说什么邓普顿中国基金月末成立,其老大高调宣称将买进A股。除非他是傻子,否则还没买就把A股炒起来?如果他真要大买,他肯定说A股风险很大,要暴跌以后才有机会。更多的情况是,这些钱也会配置一些股票,那都是跌破净资产、享受高分红的银行股票,目的只是希望能享受比存银行稍高的收益而已,如果下跌,那就长期拿着,享受分红好了,在美国大资金也是这么干的。

好了,我们明白QFII是怎么回事了吧!至于是否也有和浑水公司勾结的做空资金,应该是有的,但不是主流,就像国内也有这样的资金一样,这不是我们投资需要更关注的事情。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投资股市的大机会在哪里?股市发生转折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经济好转了,是吗,按照18大的提法计算,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7%,或者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们基本可以忽视经济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关注供求的变化。现在供求变化在哪里呢?提供资金的方面是QFII和RQFII,稍有增加的社保资金和有放松的券商资金,这全部加起来有4000亿资金吗?那消耗资金的方面呢,如果按照今年的水平IPO加再融资是3000亿元,但是减持的大小非是多少呢?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算出来的量,如果股市长期低迷,大小非将择机少量减持;而股市越上涨,减持就越厉害,道理很简单,现在没法减持,一抛大单就跌停了,所以解决股市的症结就在大小非减持上。如果我们能规定在发行价上才允许大小非减持,那好公司不太愿意减持,烂公司没法减持,一年大小非减持的量不会超过1000亿,那股市的供求就基本平衡了。主力就有发动行情的底气了,行情来了,市场资金就来了。请记住,大资金既不是基金也不是险资或者其他,而是广大中小散户的资金,即使基金险资社保,也全是我们广大中小散户的钱交给他们打理的。千万不要把机构当成神仙皇帝,只有股市根本制度改变了,散户的钱才能拯救这个市场。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然,如果能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让整个市场回归到投资增长性蓝筹的正确道路上来,那股市的未来才可以期待。但是这样的时间什么时候到呢?实在说不清。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上周股指小幅反弹,而基金却是大幅减持,种种迹象表明,周线十字星不过是下跌中继。在接下来的12月份,很可能还有一波下杀行情。下跌是为来年的上涨储备空间,在不改变股市根本制度的条件下,股市只有反弹,而反弹的结果就是更多的资金被套,出现更多的止损盘,股市滑向更低的深渊。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深渊,我们殷切希望按照18大精神那样,发挥基层的创新精神(我们已经说了一万次,大小非减持必须高于发行价,坚决执行退市制度),改变股市的根本制度,从照顾作为少数的融资方转向扶持作为多数的投资者上面来,否则股市就永远没有大的希望。那种发动QFII来救市的想法是荒唐的,从道义上说是可耻的,让境外人来抄我们国人的大底,美国人日本人从来不干,难道我们还要这样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2年11月17日
后一篇:2012年12月2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