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之二
(2018-03-27 16:17:36)| 分类: 文摘-1:好书分享 |
南怀瑾《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之二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讲:
打坐时,鼻子呼吸停了,此时会感慢慢下腹部在动,就像胎儿不用鼻子呼吸用
脐带呼吸一样。
用功的方法: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气,般那是吸气,严格来讲,安那般那是关于膨胀收缩,不是指呼吸。
四在性离,组合起来变成物质世界,变成身体生命,四大最后归到空,空大又和四大彼此不相关的。
第一章第二讲:
安那般那出入息:呼气出去叫安那,吸气进来叫般那。
修出入息是修什么?
呼吸不是息。
息是不呼不吸的生命本源,息是休息之意,是成长之意。
呼吸往来是消耗放射的作用,吸进来呼出去是生灭法;
息不是消耗,而是不进不出、停止在那儿,是了生死法门。
喘、风、气、息。
真练功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是收进去的。
有禅定功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
念头和息:
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当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能进入禅定了。
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作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作“心息相依”, “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要的。
打坐是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念头先动,然后气动,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
第一要明白,自己的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
息不是呼吸,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它配合,气就能充满你的全身。
第一章第二讲:
如何达到止息
达到止息后,身体的变化次序是:
没有身体的感受了,身体转化了。
1、没有痛苦,2、舒服,3、身体没有了,4、自身发光,空明之中,越定久越好。
修安那般那和白骨观最后一个目的,要认识到空,身体的感受没有了,知觉仍然存在,很清净,没有妄想,整个是空灵的境界,所谓空灵不是思想观念,而是身体滑障碍了,没有痛苦,只有乐,后来连舒服也没有了,最后化成空。这个空的境界是有光明的,在这个里头定久了,身体就会起变化。
第一章三讲:
当我的呼吸 全静下来了,我是清楚知道的,一切都静下来,可是当我的鼻子呼吸停止时,我仍然觉得腹部的中心,大概是丹田的位置仍然在呼吸,这是细胞也会有膨胀收缩功能?
禅定:打坐时先把念头放松,什么都不去管,过去,现在,未来都抛开,自然地呼吸,开始时是用鼻子呼吸,当你静下来了呼吸会变得深长,慢慢地自然会成为丹田呼吸,不用去着意或去守住丹田的。
安那般那的要点:
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
其次,调整清理身体内部器官:“六字口诀”—用呼气的方法清理,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注意呼吸。
如果思想不能静,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
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
当呼吸粗重时,你会感觉到在鼻尖,渐渐地感觉到了眉心,最后才到了头顶。当你还不够静时,你好像感到有东西进出,其实并不是空气真的进出你有头顶,都 是心理的感觉。当你的念头定住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那就是息。
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长,到了不呼不吸了,那就是止息。
止息以后,知道全身充满了气,如果觉得哪里不通,用意识观,把那部位的病气送出去。
当全身充满了气,把念头都抛开,慢慢地气也稳定了这时就可以在不呼不吸中。其实也不是绝对地不呼不吸,只是隔了许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时气进来,把它放出去,身体就空灵了,这时身体中就会生起光明—光明定。
很多人经为吸气能充实生命,其实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
练习中最难的是腰部以下,到腿、到足趾、两足是最难打通的。
身体不障碍,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
第一章四讲:
止和观是方便:
止和观是一种方便,是一种手段。手段不是目标,目标是形而上的,手段是形而下的。一旦进入形而上的境界,所有形而下的都成了空话废话。楞严经“但有名言,都无实义”。
你用功进步,身上的毛病好了,皮肤也变嫩了,返老还童了,都是自然的变化。
知时知量用功:
打坐修行时见到显色,属于“独影意识”的境界,都是物理作用,是身体内部摩擦产生的自然现象,不是神通。
楞严经:“心能转物,物能转心”。
第二章
为什么修行打坐,专注在呼吸,才会自然达到止息?
胎儿:报气、报身气、元气---是果报来的。
出生后:长养气呼吸开始了,一直到死亡。
喘、风、气、息是存在于现有生命活着的这个阶段。
打坐修道,呼吸即使到最细,完全止息了,仍然是在长养气中搞,还没有认得胎儿时那个生命本身的元气。
要先了解喘风气息,乃至不呼不吸,完全到止息,几乎恢复到胎儿的那个情况,才认识到真正的生命所需要的那个原来的元气。
要认识了生命里那个本元之气,才开始叫做真正修禅定,做工夫,才能控制这个生命,才能转变生命。
打坐仍在长养气中后天的一呼一吸上面做工夫,还不是究竟。气必须达到止息后,身体由病痛,障碍才能恢复到绝对的健康。等于恢复到婴儿刚出娘胎时那样柔软,那样健康了,这时开始修禅定,才能进一步认识生命。
在认识生命后,才进入到后面的那个能量—种子气。种子气是空的,通量子物理学,是心物一元的,是念力,也是心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章第二讲:
达到止息后,身体的变化次序是:
一、
达到止息后,进一步到达没有身体感受,把身体转化了。
安那般那最后一个目的,要认识到空,身体感受没有了,知觉仍然存在的,知觉很清静,没有妄想了,整个是空灵境界。所谓空灵不是思想观念,是身体有障碍了,没有苦,只有乐,后来舒服也没有了,整个化成空。这个空 的境界是有光明的,在这个里头定久了,身体就会起变化。
第二章第四讲:
说止息
问题在于念头,思想一动,呼吸就跟着来,念头绝对清净了,才达到止息。所谓止息,关键止心,不是呼吸的问题。
安那般那修法,归纳到最初,就是用生理上的呼吸,配合这个心来修持。
修安那般那,能够知道呼吸的也是心,能够用这个方法把呼吸自然停止了,到达某种境界,也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作用。
修行人的呼吸
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专注某一点,呼吸自然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这叫专一精神。
修行时,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听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来,这就是修安那般那了。然后,思想完全没有杂念,完全空灵了,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止息。
要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功夫了。
在家人,必须有一个阶段专修,再来入世做事。
平时各种欲念也要减少,否则很难思想空灵。
出气很重要
想做呼吸想修定,不要把观念困在呼吸上,如要注意呼吸,就注意出气(安那)
,而不要注意入气(般那)。
想修道,或是想对身心有帮助也好,那是要注意出气,越放掉,越休息,这是最好的修行。所以呼吸法是达到休息定,完全放下配合的方法。
呼吸法门要注意出气,放掉那一念,把心念同出气一起统统放掉,才最好,要体会这方面。不要以为把呼吸闭住了,停止了才对,那是完全错误的。
大势至 无法挡
一个事情到了最后的时候,紧到极点时,才会解脱开。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理。
如何观想
注意力太厉害了,观想就起不来,放松了,观想就起来了。而且,第一步观想,不要观实际的,你就先观白度母也好,大日如来也好,先观那个画图的影像,留个印象,初步这样就可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