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人生――徐匡版画作品欣赏

标签:
徐匡中国上海美术馆版画扎西和他的羊财经 |
分类: 艺术典藏 |
从1月29日到2月13日,《刻画人生――徐匡艺术作品展》将接棒为期三个月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于上海美术馆举办。这是上海美术馆2011年开年首展,也是该馆“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展览”的首展,同时,徐匡将78件88幅版画代表作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徐匡这位年逾七十的版画大师,在创作上始终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影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版画发展的方向。本次作品展,共展出他代表性版画原版和独版画、油画、水彩画、写生、素描速写作品230余件,完整记录了他对于中国现当代版画艺术的重要贡献,呈现了徐匡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刻画的新中国美术的主流样式和时代精神。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馆协办。
徐匡从事版画创作50多年,与时俱进。他的版画作品《彝族女孩》、《果园》等,突出形式感,具有旋律之美;《嘉陵江上》(1961年)、《乡村小学》(1964年)、《草地诗篇》(1975年)、《纳木湖畔》(1979年)等,画面简朴,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作品从平凡生活和普通人中掘取诗意,讴歌了新中国的普通劳动者。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匡曾赴西藏写生创作,这批作品采用略带写意的手法、抒情流畅的线条、恰如其分的套色,表现朴实平凡、唯美清新的人物和场景,自然流露出悠长舒缓的诗意。从作品《主人》(1978年)、《决不让奴隶制复辟》开始,到后来的《希望》(1981年)、《高原的阳光》(1984年),徐匡开始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从精神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表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徐匡先生的作品吸收和融入了新的艺术因素和文化意蕴,如木刻版画《草原盛会》(1990年)、《守望》(2000年),后来的《奶奶》(2004年)、《扎西和他的羊》(2005年),以及一些原版创作,转换了早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和抒情趣味的追求,更注重用精细的素描造型、刀法展示更为真实的生存境遇、人生历练,表现西藏、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出更加深刻的“现实观”。
徐匡决定将78件88幅版画代表作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作品充分显示出他自1959年至今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与创作理念,几乎涵盖了他从艺一生的版画创作,以及对艺术始终执著追求与艰苦探索的精神。这些作品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上海美术馆对于新中国时期版画的收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