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轮问路》读书笔记

(2013-04-06 12:00:49)
分类: 读书笔记

    《扶轮问路》是史铁生的后期作品,生命思考的散文集。他在临近花甲时,好像有大限预感,是对苦难一生的追忆。其中有欢乐,有爱,有感恩,有思问。作品最多处出现的是灵与肉的对话,生与死的拷问。特别是最后的诗歌,不像一般的浪漫与轻松,而是充满思虑的沉重,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恩和对身后的遗言,是经历十年以上的思想凝练。

    史铁生在轮椅上度过大半生,扶轮生活让他失去常人的自由。但也因此思想格外的活跃,动不动飞得很远。他在上帝那里得到一副糟糕的坏牌,但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用心打好。他灵魂所飞到之处,有的正常人都无法触及,无法到达。他把自己分成两部分:“我”和“那史”。他的“我”很健康,很愉快,能赛跑,能跳跃,能攀登,能飞翔。每篇文章都可看到“我”的身影,字里行间都留住一个鲜活的史铁生。即使他走了,“那史”远离三年了,“我”依然存在,他的精神融入了“类”的精神,因此他得到永生。

    他因特殊载体——破残的“那史”身,使之安静地,更多时间去思考,灵魂跑得更远,飞翔更高,潜入更深。他一直在用心拷问身与心的问题。他把人生看作精神之旅,肉身不过一具临时载体,好比一驾马车,“乘物以游心”。三点证明此论:

    1、精神永恒。即精神并不随着肉身的死亡而告消灭,否则热情和意义便失去根基。证据一向不隐蔽,人类生生死死已历多少世代,但毁灭的全是肉身,精神何曾有过须臾止息!

    2、困苦之于人生,是死也难逃的宿命。

    3、强调“我”的精神,若不融入“类”的精神,就不能算是精神,而仅仅还是肉身或某一肉身顺便携带的一点点自行封闭和断绝的消息。

    他的论述很精辟,只须摘录,无须评论,即见精彩无限:

    相信人即精神之旅者,必会关心生命的意义,惟意义能够连接起部分和整体,连接起暂时与永恒。

    我既是我,我又是史铁生,既然身心兼备,自当各派其用场。早上一睁眼,身助心愿,心就像个孩子,驾驶着身之车只争朝夕;

    晚上一上床,心随身安,身就像辆破车,心再不要打搅他,只要维护他,安慰他,睡你的觉吧,万法皆空。

    生——“轻轻地我来了”,“我”跟着沾点光和累;

    死——“轻轻地我走了”后呢,谁还管他是谁。——弄好了是某种思问之标识,弄不好惟一缕烟尘!写作那可是“我”的事(精神),我从中成长苦乐兼得,由傻小子长得像个明白人,待某日“那史”(身)一闭眼走了,车毁马亡,但愿“我”成长的事情仍可借另一驾车马助我成长。

    写作是心的事,是精神的事。好的作品,入了“类”的精神,即是好的思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可永存。待身走了,留与后人的“我”乘坐驾驭又是一匹新马车,新“我”借以再次成长远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痛的思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