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性思维的层次:逻辑、方法论与思辨

(2012-06-12 21:51:00)
标签:

理性

逻辑思维

方法论

思辨能力

感性

重构

angda视角

杂谈

分类: 学术探讨

本文是今年春天我在和君商学院五届招生的中科院宣讲会上演讲内容的一个小标题。

这个话题的背景是想说明同样努力的两个人,如果天赋也差不多,是什么让他们逐渐拉开距离?

谈到努力,必须重复一句经典论述: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闻者足戒!

把理想思维划分为底、中、高三个层次,底层是逻辑思维,这是一切的基础;中间层是方法论,这决定成长的速度,顶部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决定着自身成长的极限。(天赋与努力藏在后面始终起作用)

逻辑思维:学会思考问题

逻辑思维,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更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语言即包含了最基本的逻辑方法。逻辑思维就好比公式计算过程,给一些输入值,就能够产生一些输出值,这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稳定的。输入值、公式与输出值,分别对应着假设条件、思考角度与结论。当多人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结论不一样,就要看是不是思考角度不一样,更有可能但容易被忽视的是两个人的假设条件不一样。而假设的不同往往由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三观决定(三观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通过讨论发现分歧是因为基本假设有所不同时,大部分情况下,讨论的全过程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的认知了。

逻辑思维虽然是一切的基础,但坦白的说,相当数量的人并不具备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无法触及到思考角度与基本假设的程度,而只能限于用自己的三观与来自朴素经历的感受去反复衡量一个结论,然后把自己感受作为判断去发布。显然,这样的人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

方法论:掌握好的习惯

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便掌握了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的有力工具。我们做各种事情都是在通过某种方法,用通俗的话说,这些方法就是习惯,因此有习惯决定命运的说法,确实是这样。

有好的方法,我们获得信息的效率,阅读的效率,学习知识的效率,工作的效率,甚至休闲娱乐的效率,都会得到改善,一切都会更好。在人生的长征路上,每一步差一点,最终就会差出很远。这里当然不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是冰冷的理性,理性与感性并不矛盾而是完美的组合,感性给我们带来鲜活的人生体验,理性告诉我们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样,我们可以自由的用理性或感性去选择去行动并感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反馈。

能够发展的比较快的人,必定是拥有比较好的习惯的人,除了少数幸运的直接掌握优秀习惯的人外(良好的家教,优秀的训练等等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大部分人都需要有目的的重视方法论这个问题,持续的优化自己的习惯才能够走的更快,实现卓越。好的方法论最终表现为不亚于优秀的天赋的效果。

思辨能力:一切重构寻找真义

思辨决定人生的高度,即一个人发展的极限。这个极限与很多人是无关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天赋不出众且不努力的话,他终身都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他离任何一个极限都会相距甚远。

逻辑思维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方法论提高我们的效率,让我们更好地做事,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一些依靠简单的方法与逻辑无法给出答案的事情。整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其中我们需要作出一些最基本的选择,我们需要具备对一切问题再思考的能力,即重构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重构的能力,当个人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已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模仿,也很难找到比自己现有的方法论先进很多的新方法,自己早已具备了把大多数事情做好的能力,这时候,选择做什么事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对自己人生的提升就至关重要了。

重构需要自己对一切问题再思考,包括自己最基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所有在之前人生长路上未经深度思辨就被接受的想法,都需要拿出来再仔细的拷问一遍:破除旧思维重建自己的三观与方法论是为坚实的地基,让心中每一个想法与观点都经得起自己的考验是为坚韧的骨架,如此方能高楼再起,直上云霄!

那天的演讲之后,一位同学写信与我交流,问为何没有提到感性,仿佛强调只有理性重要,而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可能更需要感性等等,非常感谢这个提醒。我其实没有这个意思,感性是与理性密不可分的人性的组成部分,如同太极中首尾衔接的阴阳鱼的关系一样和谐与美。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我认为艺术品正是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创作是包含理性在里面的,不论你是否可以理解艺术品的含义,但艺术家是有他自身的创作逻辑在里面的,正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逻辑与方法,把感性的元素通过媒介表达出来,才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之后我也许会专门写一篇关于感性的博客。

 

最后是广告时间,欢迎访问www.zuzhili.com,欢迎注册!再次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